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俏瑜

  【摘 要】听力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大专生听力水平,是广大英语教师共同关心、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学生的英语听力现状人手,提出了一些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策略,以强化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听说能力;培养策略
  
  
  一、当前大专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一份对大专学生“初入大学的听力、会话、阅读、写作和翻译等五种技能中最不适应的技能”的调查统计显示,被调查的300名大学生对大学听力课不适应的百分比为75.94%,是问题最集中的一点。具体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语音是听力的基础,由于地域、方言以及高考不考听力等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发音不准,对英语的发音规则也不太了解,缺乏对英语语音的连读、失爆、弱读、同化以及英美英语的发音差异等等方面的知识,一些一看就懂的句子听起来却不懂。这些都有碍于听力能力的提高。
  2.受到母语的干扰,从而影响听力的反应速度。一些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习惯用中文逐字逐句翻译出来,而不能直接将语言信息转化成一个情景,因而影响了反应速度、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
  3.听力习惯和心理因素的问题。听力主要目的就是要弄懂所听材料的基本思想。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不要力图把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听懂,若听到每个词与每个句子时就停下来思考,就会跟不上语速。同时,听力理解也是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听力从而受到影响。
  4.中西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学生课外阅读面窄,基本上对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缺乏理解,这就会影响听力。以“Name”为例,有一道听力题,要求学生听一个对话,然后写出对话者的Family name,而听力内容里面出现Jim Green,一些学生就把答案写成Jim,殊不知,恰好相反,这样就产生了错误。
  5.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也是影响听力的一大重要因素。词汇量较大的学生,其听音理解水平自然也就高;而词汇量少的学生,或多或少对录音内容存在对一些生词无法理解,这就会影响到听力。因此要时刻告诫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6.一些学生缺乏听力技巧,不能紧扣与试题有关内容,也不懂语句重读、节奏,连读以及语调等方面的朗读技巧知识,从而没听清或者没懂材料中的某一内容,或对所听到的某个单词苦思冥想而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而跟不上磁带节奏,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解题。
  二、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1.让学生明确提高听力的必要性
  从上英语课开始,教师就必须向学生阐明听力课学习目标,讲明学习语言一开始就要从听力起步,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口头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只有听得准,才能说得对,因此,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三项技能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开展日常交际,只有让学生明确听力课的目的,并有了听的愿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听力的活动。
  2.注意基础知识的培养,听力训练由浅入深,泛听与精听有机结合
  ①培养听力,突破语音知识关。语音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不完全爆破、意群、连续、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及语调。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正确的发音及语调是顺利进行口头交际的基础,是听力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②泛听、精听有机结合。听力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在为学生播放录音材料前,可根据所听内容,结合具体目标要求,设置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以利于听的过程中有所侧重。且精听应在泛听的基础上,先把录音内容从头至尾听一遍,再把听不懂的地方反复听。若有些地方实在听不懂,也应尽量听清每个音节,然后再翻开书对照一下。接着合上书再从头至尾听一遍,直到完全听懂为止。
  3.尽量多掌握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背景。目前的英语教学比较侧重语言现象的讲解,对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很少介绍。语言的学习也应该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平时要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增强对英语国家的了解,从而便于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4.培养良好的英语听力心理素质
  要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就要克服这两方面的缺陷,培养良好的英语听力心理素质。 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共同克服制约听力的负面因素,拆卸掉心理障碍,还要包括基础训练和必要的听力测试训练。多听、常听、反复听。总之,只有进行不断的努力,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宝建东.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6):21-22.
  [2]李庆新,李莉.听说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4):137-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7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