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院校的经典名著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霞

  摘 要:通过调查医学院校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的现状,思考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进行经典名著教学,拉近学生与“遥远”的经典作品的距离。文章主要提出教师始终要用历史的和动态的观念进行文本解读,不仅引领学生回归“原典”,更学会用现代的观念解读我国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艺术,并结合所学专业来解读“经典”。
  关键词:经典名著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方法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近期笔者列出50部中外经典书目(源自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所列的课外读物和大学生必读书目,中国古典名著30部,国外名著20部),对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三的521名学生做了一次随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阅读量甚少:虽然其中88.79%的学生有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可是完整读过这50部名著的,人均不到4部,没读完的人均刚到6本,而且这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在中小学时期读过的,在大学时期的重读率不到10%,在中学阶段就该基本完成的名著阅读,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有实现;另外像《论语》、《老子》、《史记》等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率明显偏低,人均阅读量不足1部,且低于外国经典名著的人均阅读量。
  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在学生视野中的严重“缺席”,是一个值得我们国人尤其是教育者深思和警惕的文化现象。传统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都非常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关注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因为青少年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够,会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产生陌生感,一旦受到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便更加重他们无“根”的困惑、迷茫感,进而迷失自我。而且,我国当代社会的整体浮躁氛围在青年一代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疏离经典名作既是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治病之源”。因为青年学子只有耐心读完一本本好书,书读多了才益于保持宁静的心态,逐渐增强抵抗世俗纷繁诱惑的免疫力,克服浮躁的心态;相反缺乏了好书的滋养,她们不仅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低下,而且在专业学习上也很难养成“宁静而致远”的胸怀。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与实际行动有很大的偏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阅读名著,但是在课余时间即使无所事事时,也很难静下心来读名著。这是为什么?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不过通过调查可以肯定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或者说逐渐丧失了读书的习惯;二是名著离现实较远,读起来耗时费力,学生尝不到阅读经典的“甜头”。
  所以高校教育要利用大学语文及其他人文艺术类课程的优势,开设经典导读之类的课程,引导学生阅读中华文化典籍,接受具有艺术性、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经典名作,使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由于古代经典产生的时代和其中的内容离当下学生的生活遥远,绝大部分学生读起来困难,也就不喜欢读。因此,如何拉近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距离使学生渐渐喜欢上“经典”,这就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探索的首要问题。
  一、经典名著导读的循序渐进原则
  “对特定种类的读物能否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读者的接受水平有关。”[1]学生初接触古代文言作品,有一种畏难情绪。那么,选读名著就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根据情况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读的较浅近的作品,按照经典名著的接受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开列推荐书目,一步一个台阶地逐步提高。读古代文化典籍是要花些力气,可一旦攻破难关尝到其中甘味,就有成就感,对传统文化就有了亲近感。
  二、硬性规定与阅读方法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已习惯于对视听信息的接受,对单纯文字信息的接受能力逐渐退化。大学生把大量课余时间打发在上网聊天和游戏、逛街、参加社团等活动上。虽然大多数的学生有阅读经典名著的愿望,但最终并未付诸实际行动,说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逐渐丧失。
  许多富于文化含量的读物往往短时间很难吸引学生。所以必须采用经典阅读的硬性规定与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感性享受和经济效益已普遍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今天,单纯依靠大学生自己接受那些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东西等于放任自流。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马丁·卡诺依正确地指出“应该让中国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继续吃点苦,像他们当年为了考大学一样”。[2]所谓的硬性规定,其实也是在校园里要营造长期读书氛围的开端,硬性规定的同时,在加上阅读方法方面的有效指导,学生接触的经典作品渐渐多了,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就会主动阅读,久之,也就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经典文本解读的“艺术奥妙”
  大学生不读名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不懂,经典名著有着独到且不易领略的地方,即便是一些看似好懂的经典名著,也仍有一般著作所不具备或完全能替代的奥妙之处。这就需要专业者的引领,去深入浅出地分析文本的“艺术奥妙”,令学生欣赏到文学经典名著的深邃魅力所在。所以,教师不能只给学生开列“经典名著”书目,还应在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方面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1.回归“原典”——历史解读法
  回归“原典”在此既是指让学生阅读原著把握文本,又是指走进原著产生的历史时代,达到对原著本身和作者意图的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准确的认知。对待传统文化典籍,本来学生与之有一定的隔膜,学生肯定有不理解某部作品或某个作者思想的情况,甚至与之有着某种冲突,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将自己对这类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传达给学生就结束了,这样学生仍不能深入地理解作品。
  因此,教师要能带领学生跨越历史做文化思想的溯源。首先是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创作动机和预期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可大致把握原著的主旨;其次是以原著为中心拓展阅读范围,因为原著是产生于历史中的文化作品,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生面对这些古代名著会产生文化阻隔,表面上似乎是学生不理解某一个或某几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其实本质上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时让学生涉猎同时代、同题材的其他作品,以便对所读原著及其作者有更全面准确和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了原著所体现的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让他们了解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过程中有了归属感。

  2.古为今用——现代解读法
  在经典名著教学中还要始终以动态的观念指导学生阅读,不能只把“经典”作为静态的历史,还要学会“古为今用”,即读者用现代的观念和思维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经典”,使之与现代社会文化契合,赋予经典内容以时代新意。
  笔者在指导学生读《老子》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结合现当代的一些伟大的领袖和优秀企业家运用老子的思想的实例,让学生切实领略到老子的管理哲学智慧在现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老子》为什么反对过分张扬人的巧智、技术?学生结合现实探讨社会和人生,包括现代文明的进步与蜕化。现代工业文明在给人无穷的物质享受之时,也可能在破坏着那些纯朴美丽的东西,破坏着自然,还可能在异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对追求物质文明都产生了自己的相对较理性的看法,知道了自己在现实中该往何处去。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能寻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由心灵空间,不为名利搅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之时仍能泰然处之。这样在对传统文化典籍欣赏的基础上大学生进行了美的创造:将自己的发现与现时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作品及社会的认识。
  3.不同专业视角解读法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经典,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期待。教学中我们不仅指导学生结合自己专业选择名著,还可以启发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解读经典名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专业的人眼中也有各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有人关注宫闱秘事,有人关注美食厨艺,有人关注建筑艺术……那么医学生从《红楼梦》中就可以读出我们的传统医学和现代的精神分析法。再如读到《老子》中的宇宙生成观,就可启发医学生分析道家与我国中医精、气、神学说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家辩证法思想对中医有哪些启迪;还有道家思想与古代养生学的关系等等。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医学生随即显示出对道家名著和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的强烈阅读欲望和兴趣,不少学生还写出研究论文。这样把经典阅读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引发了大学生读经典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而且反过来也促进和拓展了自己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领域。
  这样以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为依托,拉近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距离,引领学生逐渐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去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壮烈之气,弄明白屈原为何“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奉献于楚,体验小儿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体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不仅把阅读潜入到传统文化的深层领域,以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伴学生成长,而且带领学生从传统中走出来引起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艺术鉴赏的趣味,而且还是一个涵养其生命的过程,使他们日后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最终,我们的经典随着历史长河的滚动不仅没有消逝,反而愈来愈散发出弥久的陈香并熠熠生辉。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X-204。)
  注释:
  [1]金元浦主编:《阅读方法:圆照博观与烛幽探微》,《阅读的欣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梁卫群:《中国大学生应像高考再刻苦点》,汕头广播电视周报,2004年2月18日。
  参考文献:
  [1]李澎.在语文教学中寻找文化之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2]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白灵阶.高校名著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王晓霞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社科部 453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32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