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楚如

  一、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盒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边放一个长方体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这时教师问学生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他们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橡皮泥的位置……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教师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当学生说到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杨,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概念。这种以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也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探究”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观察――归纳。即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如:30×5=5×30,45×12=12×45,120×6=6×12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操作发现。即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如:学习圆的周长,先滚动直径不等的几个圆,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接着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猜想一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让学生进行猜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接着进行举例论证,得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这一猜想是错误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这一猜想是正确的。
  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如:学了长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对角线相等这一知识后,学生们可以推导出:正方形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两对角线也相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对角线也相等。我还启发学生注意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实践证明。经检验,正方形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两对角线也相等这一结论是正确的;菱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对角线也相等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三、 动手操作,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让学生动手剪拼,并要求组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同学们通过剪拼,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我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操作让学生获得亲手操作实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又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
  (1)6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每份分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教师板书:
  总根数 每份根数 可分份数
   6 3 2
   6 2 3
  6÷2=2(份) 6÷2=3(份)
  (2)7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每份分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教师板书:
  7÷3=2(份)余1(根) 7÷2=3(份)余1(根)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2)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通过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