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驱动”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经过不断的探索,根据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教学真正地实现以生为本,使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双向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以下为“任务驱动”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方法:
  1. 激趣导课,创设情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如启发讲解、以旧导新、设疑激情、讨论谈话等),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的情境既可以是现实场景,也可以是视频或图片资料等。如在学习《苯》的有关知识时,利用视频创设凯库勒与苯分子结构的历史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苯的结构对它的化学性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激发其对苯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的欲望。
  2. 展示目标,呈现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的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如“氯气能与水反应吗?请你利用下列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3. 适时指导,任务实施。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主动观察学生,关注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教师又必须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鼓励学生小组内互相合作,分步执行任务,完成实践方案,实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探究苯酚的弱酸性化学性质时,我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如下探究实验,先取苯酚浊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中的现象,再滴加盐酸,观察试管中的现象,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我又请学生观看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的视频,有关实验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苯酚溶液先由浑浊变澄清,滴加盐酸后又由澄清变浑浊,说明苯酚具有酸性,且比盐酸弱。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后又由澄清变浑浊,说明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接着请学生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在写苯酚钠与CO2反应的方程式中出现了分歧,若是少量CO2,产物是否应该写作Na2CO3?为此,我又提出新的任务:如何证明苯酚钠与CO2和H2O反应的产物是NaHCO3还是Na2CO3?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设计新的探究实验“取苯酚浊液,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悬浊液变澄清,但无气体放出,得出结论苯酚与Na2CO3可以反应,产物是NaHCO3和苯酚钠,所以苯酚钠与CO2和H2O反应,无论CO2是否过量,产物均是NaHCO3。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主动地参与任务的实施活动,圆满完成整个探索实践过程。
  4. 反馈点拨,归纳评价。一项“任务”完成后,还要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展示、讨论并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并进行恰当的深化和提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点拨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对其有效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强化学习动机。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任务设计,促进教学改革;学生要反思自己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使后面的学习有的放矢。任务驱动学习是将新知识分解到具体的任务之中,容易忽略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可能是零散的。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建立起与已学知识间的联系,有效实现知识网络的建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激励作用。在学习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和问题解决的方案、过程、结构以及学生的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发他们的成就感。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