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践行新基础教育,请从独立备课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丽

  关于备课,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中指出:“教材是本学科的专家们编写的,而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备课就是教师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来重组教材。”
  教师怎样做,才算“结合学生实际”?笔者从不久前的一则教学案例中得到了启迪。
  [初学数量单位教学案例与自析]
  一年级下册第49页的教学内容是“求原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中会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时,除了要正确列式计算外,还要在结果后面标注上单位。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会接触到类似知识,但只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正确计算出结果,而没有提出标注单位的要求。教参上也没有就这一知识点如何教学做出详细指导。
  其实,很多数学老师会对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有所忽视,总不能理解学生在练习时忘记标注单位的情况,这问题的根结到底在什么地方?我在反省:作为低年级的数学老师,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一知识的时候,我们重视了吗?只是告诉学生从现在开始需要加上单位这是不够的。一年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单位这一词的理解是不清晰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单位指的是什么,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标注单位的作用是什么。当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一知识时有了深刻的理解,下次在练习中才会重视起来。
  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体会单位指的是什么,并自编了这么一个小情境:一天,有位阿姨去乐乐家做客,阿姨问乐乐:“你家有几口人啊?”乐乐答道:“3。”阿姨又问:“你家养了几条鱼?”乐乐回答:“5。”小朋友们都笑了,说乐乐回答得不好,阿姨问家里有几口人的时候,乐乐应该说3口人,问养了几条鱼的时候,乐乐应该说养了5条。我把“3口人”与“5条鱼”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说与刚才乐乐的回答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们回答到:“乐乐的话没有说完,会被笑话的。”这样,我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单位的作用。我又问:“‘口、条’代表两种单位,如果我们把‘口’和‘条’交换一下行吗?”学生们哈哈大笑,感受到了单位是不能乱用的。
  后来,我向学生们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曹老师口袋里的钱是9,杨老师口袋里的钱是3,你们说谁口袋里的钱多?学生们说是曹老师,但不久就有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如果曹老师口袋里的钱是9角,而杨老师的是3元,那就是杨老师多。大家一下子明白了单位的重要性,于是在练习时,基本上能自觉地在计算结果的后面标注上单位了。
  虽然在练习解决问题时,在计算结果后面标注单位是很小的一个知识点,但它是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路上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知识,我们同样需要重视。
  [由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本文不是教例分析,因此不局限于该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和效果的探讨。本意是在“新基础教育”的视野里如何考量教师的独立备课,对此产生了3个方面的思考:
  1.独立备课是教育活动中关注生命价值的体现。虽然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但对现成教案采取“拿来主义”的却越来越多,借无纸化、现代化、集体备课的名义而不独立备课,从主观和客观上讲都是“目中无人”,没有关注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把鲜活的生活带入课堂。
  不仅是学生,教师的生命价值也能体现在独立备课中,可以通过独立备课实现专业成长,“与学生共有的生命经历,是教师个体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2.通过独立备课体现教师的“主导”价值。(1)教师不是知识简单的传递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基础,对知识进行解构、重组、激活。特级教师华应龙早在10年前就指出: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可能是隐藏在教参提示的难点之后的“隐难点”,可能是藏于前段教学缺陷中的“亏欠难点”,也可能是潜伏在难点之前的“次难点”。教师准确把握这些难点并进行充分地复习、铺垫和练习设计,这是数学课堂真正精华的部分(华应龙《课眼刍议》)。可见,教师的主导价值首先体现于独立钻研教材、积累教学经验以及了解学生方面,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都是在备课。
  (2)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由上例我们看出,课本和教参并没有提示教师“教什么”,但有责任心、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应该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强调。有趣地、有情境冲突地呈现“数量单位”这个概念,使第一印象深刻,以后会牢记,这在心理学上属于“首因效应”。与生活经验结合的教学方法的选用,在学习方式上叫做“有意义学习”。从上例可以对照,有意义学习比“强调知识点”的效果要更好一些。
  备课决定了上课的内容,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
  3.独立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掌握学情、联系生活、激发活力的课堂教学是从备课开始的。在课堂中把扎实的训练和培养学科非智力因素发展串起来,是我们理想中的追求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
  反过来,我们经常在公开教学和随堂课中遇到“假课”,公开教学多数是借班上课。执教自己的班级也出现脱离学科价值或者少数学生热闹的原因主要在哪里呢?多数是因为教学预设的问题――教案是参考来的,过于理想化。也就是说自己的学生大部分达不到教案预设的要求和深度。丢了独立备课的传统,集体备课执行走样,学科训练不扎实等原因形成了部分课堂的“空转”,造成教师专业成长无力,教学质量就只能求助于题海战、疲劳战了。
  没有教师亲身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学科教学就是在一直给学生吃压缩饼干。叶澜教授对新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并非艰深,就像行知精神,其核心是行动,是亲身的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践行新基础教育,请从独立备课开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