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简单单教语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保成

  语文究竟怎么教?语文课该怎么上?个人认为还是简简单单为好。知道学生读读、说说、问问,议议、辩辩、品品、练练,在严实中见锤炼,在质朴中见功夫,在过程中显真彩。
  一、读读
  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经历初读感知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自学生字新词,根据老师的问题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或自己喜欢的词句和段落多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常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只有在充分自主地读中,学生才能感知教材,熟悉课文,思考文章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发现疑问。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安排轮读、默读,有质疑过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理由的前后文章联系起来读……可以看出,教学很重视朗读,一遍又一遍有目的地让学生读课文。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我”的高兴劲儿的句子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指导学生该怎样朗读“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一句,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如何读,而是让学生感悟,出示了一幅汽车的照片,说了句“哎,这可不是一般的奖品哦,不是一台饮水机,而是……”学生很惊讶、很激动的心情自然流露,读得更好了!老师也乘机表扬学生“我简直不敢相信你们能读得这么好!”用了同样的语气,让学生再次领悟到这样的句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该怎么读好!
  二、说说
  通过充分的初读,学生对文章中的人和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时,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内容,也可以根据初读、再读的要求来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
  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时,教师进行及时点拨、修正。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多音字,老师都用了生字卡片,强化学生的认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拮据”一词,在学生认读之后,师问:拮据是什么意思呀?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理解,又用很通俗的话告诉学生,“拮据就是很穷!”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又如:“梦寐以求”一词,在学生认读之后,老师问是什么意思?生答:梦里想。老师点拨说:那叫梦想!生答:做梦都想要。老师抓住这一契机,板书:“都”,然后问学生:白天想要吗?晚上想要吗?工作时想吗?休息时想吗?甚至连做梦都想,教师及时板书上“连”,并告诉学生,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能恰当地用上一些关联词,会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这不仅教给了学生“梦寐以求”这个词的意思,还不露痕迹地教会学生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多么扎实的“双基”教学呀!二是如何在随课文教学时,点拨多音字,如“中彩”、“闷闷不乐”,渗透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段落,使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事情发生的过程。
  三、问问
  “学贵有疑”。疑是探究新知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的动力。只有有所发现,有所探究,彩色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都会发现一些疑问,这时要鼓励学生把问题提出来,鼓励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简单的,及时解决;有难度的,他们共同共同解决。
  四、议议
  学生把最有质量的问题、最引起争论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探究。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教师要带领学生深究课文内容,在关键出“点”,在重点出“导”,在疑难出“疏”。让学生在议中开阔视野,在议中拓展思维,在议中达成共识!
  五、辩辩
  当有争论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个性化阅读”、“多元感悟”的要求下,教师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一味地谦让学生,不管学生有什么想法,都毫不吝啬地赞同,而不做进一步的引导。
  在学生争辩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在特定的环境中再次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并指导朗读。最重要的是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读了几遍
  六、品品
  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学生在进入课文情境后,在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中的任务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情感,在对话中成长起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的新的感悟、新的体验,激发真实的情感。
  七、练练
  学习一篇文章后,肯定有许多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或是思想上的,或是语言方面的。这时,不妨设计些科学合理的题目让学生练一练,如引导和鼓励学生把学后的感受和联想写写;抓住片段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写一写;对一些经典的篇章,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样,学生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