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亚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有了学习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由此,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创设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而创设教学情境可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1. 创设游戏情境。小学生都有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我经常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活动,如找朋友,开火车,摘苹果等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做法上我做了改变,同学们兴趣盎然。如书上有这样的问题:“下面的题对的画“√”,错的画“×”。我在黑板上贴了很多的动物图片,写上错误的题目,让学生扮演医生,给这些小动物治病。这个活动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当医生,为能给小动物治病感到自豪。
  2. 创设竞争情境。当今社会的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那么,我们不妨把“竞争”搬到学生的课堂上,适当地设计一些竞争性情境,为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创造机会,促进学生比、学、赶、超。如在一次全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做课堂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教师拿出两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练习题,每组指定一名代表进行比赛。就在老师还没有宣布比赛规则和要求时,学生们就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暗自为自己组的选手加油,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起来。
  3. 创设故事情境。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给教育的很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材内容的更新就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变化,现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不仅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并且有一定的趣味性。这对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可以促进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人产生兴趣,甚至去发明,去创造。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不妨发掘一下教材内容的趣味性,设计一些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知识讲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如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依据教材内容给学生讲了一个兄弟俩分月饼的有趣故事来进行教学,边讲边出示教材中相应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很快就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4. 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适当地探索问题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出示了一个能够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是5分米,宽是2分米,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我把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边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有的学生说它的面积变了,有的说没变。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们的想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问题,得出结论。
  二、注重运用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是由具体形象的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观察→感知→思维→理解→掌握”的认识过程。为此,教师应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操作找出相应的数学知识。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时,课前我在黑板上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三角形(直角、等腰、等边、任意),也为学生准备了四个同样版本的三角形,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并在角上标清。然后引导学生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很快发现,虽然三角形的形状不一样,每个角的度数也不相同,但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始终是180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与观察,揭示了一些数学问题的规律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