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实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莉莉
摘要:公共选修课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多元化与教学方法多样化,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成的重要部分,实施效果却不理想。造成实效不佳的主要因素是价值认同、动机、兴趣爱好与能力,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于公共选修课的实施过程,并在不同环境中由不同的因素影响其主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实效;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较难取得实效。造成这种结果有着多重原因,当中包含着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动机、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一系列复杂交错的元素。
一、价值认识上的不同取向
首先,很多行政人员和执教人员将“公共选修课”与“通识教育课”混淆。尽管二者都极力促进学生知识面在宽度和广度上的提升,都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但是二者有着质的区别。通识教育课程的宗旨是通过扩大知识面,修改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联系,从而达到知识结构上的重组与优化。通识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课程的普遍性非功利性;公共选修课则既可以是非功利性的,也可以是功利性的课程。
其次,对于公选课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功用也存在着争论,究竟应是普遍教育还是功利教育为重,在校内有着不同的支持群体。作为学校领导层,往往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希望开设能够提高本校学生就业能力的课程;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主的教师群体则认为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过于狭窄,希望借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完人”;学生群体则对课程有着自己的“三级金字塔”结构。
二、兴趣和爱好的矛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要求教师开设自己感兴趣的、最“拿手”的课程,给教师足够的自由度,在数量和种类上得到了保障;开设的公选课应该是教师感到最兴奋的、高质量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会大大增加学习的热情,课程效果能够事半功倍。但是,由兴趣和爱好引出的公选课设置问题也不少。
第一个问题是课程设置的总体问题。教师的爱好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出现很多在学生没有涉及的不同领域的课程,并且只是分裂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现有知识相联系;也可能来自同一个地区的教师有着相似的兴趣,基本开设同一领域的、甚至同一门课程。
学生面对繁多的选择仍选不到心仪的课程是选修制施行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与“代沟”有关的问题,即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兴趣对接不上。
三、动机层面上的冲突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有着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自由度,但也正是这个优点让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成为权力动机发挥较大功效的阵地。
四、能力差异的影响
能力是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与活动紧密相连。多年的执教经验使得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大幅提高,但同时教学思维、方法也进入了相对固定的模式中。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程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上有所不同:专业课程内容方面的要求更多更深,教师在教授过程连非常细小的知识点也需要精心地引导和深入讲解,并利用巩固方法确保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公共选修课的内容则较为基础,新异之处和学生关注的东西成为课程的重点,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吸引学生的磁石,教授方式也必须灵活多样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确保来年选修课的学生人数。
面对两种不同风格的课程,教师要同时具备多样素质。因此,心理上的调整与准备也对公共选修课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五、主要因素的关系
以上分析的四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于公共选修课,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效果。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不同的因素(单因素与多因素)起主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周瑛,胡玉平.心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