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语段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福宝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方法较多。我认为以语段阅读训练为突破口,以此带动篇章的阅读,从而达到整体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语段同字、词、句、篇一样,是一级很重要的语言单位。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界对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人们谈论语文能力的培养,往往只提字、词、句、篇等,认为这些是语文基础知识,却很少提到语段的阅读与训练。其实,语段很重要。从句到篇之间,总少不了语段这一级,语段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实在不该忽视。
语段篇幅较小,学生容易把握,容易模仿,可以反复吟诵,反复咀嚼,深入体会。学生只有学会了分析语段,才能有进一步分析篇章的能力。语段是构成文章整体的一个局部,是表达文章主题的一个环节,从结构上来说,这个局部一般都具有整体的某些特征。学生一开始对一篇文章是很难把握的,教师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语段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理解全篇就容易了。
培养阅读语段的能力不是最终目的,语段阅读为了阅读篇章。学生具有了语段阅读的一般技能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阅读语段的技能转移到篇章阅读上来。
阅读语段的一般技能都可以运用于篇章阅读上,如概括段意的方法,可以用于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层次可以用于篇章的段落划分等。此外,还可以运用一些能力整体迁移的方法。
1.扩大法
有些语段就是一篇小文章,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也有文体特点,字词句理解、层次划分、中心概括、表达技巧等,都与分析一篇文章一样,如果把它扩而大之,就是一篇文章。学生理解了一个语段,就可以较好地理解类似的整篇文章。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文章《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就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在这个语段中,作者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以打扫房子和洗脸作比,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并引用成语和俗语,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用。又以整风运动为例,从实践上来说明论点,最后号召全党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整个语段论述的思路非常清楚,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摆事实、讲道理)―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个议论结构,就可以把它扩大到一篇文章。而这一单元的其他课文都有与前一课相同的结构,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很快就会掌握。
2.缩小法
有些文章内容复杂,很难一下子把握,可以把各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缩小成一个个语段。由于学生具备了语段的阅读技能,就可以很好地把握由文章缩小成的语段,那么,这篇复杂的文章也就把握了。例如《苏州园林》这一篇课文,可以概括成为这样一个语段。
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体现图画美,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角落配合的构图美、门窗雕镂的图案美、油漆调配的色彩美。
在这个语段中,第一句话是中心句,后面分7个方面由主到次进行具体说明。第一句和后几句是总分关系。这个语段就是概括了《苏州园林》各部分的内容后组成的。由此可以分析,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也是先总说后分说,由主到次地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共同特征。同时,每一部分又都是相对独立的,都是说明性语段,在具体分析每段时,又是在进行语段的阅读。
上述两种方法,不论是由语段到篇章的扩大法,还是由篇章到语段的缩小法,都离不开语段的阅读技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这两种方法是交替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3.抽取法
有些语段或者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或是学生不易把握之处,可以把这个语段从篇中抽取出来,作重点解剖,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段的结构和内容,进而掌握基本精神。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景象描写和三味书屋的气氛描写,是全篇的重点段落,把这两个语段抽取出来,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重点弄清百草园景色描写是为突出百草园的无限趣味,而三味书屋气氛描写则是为突出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两个语段的主要内容一比较,就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是为了突出旧的封建教育束缚了青少年。而这恰恰就是整篇文章的意图。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全篇的中心思想也就明白了。这两个语段的思想感情体会深刻了,全篇的思想感情也就领会了。
4.放还法
有些语段在深入分析之后,再把它放回到原文中去,看看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就可以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以点带线(或面)分析全篇写作特色。像《梁生宝买稻种》的前三段景色描写细致生动,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语段之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一问,就把全篇的问题带出来了,它的作用是交代梁生宝活动的环境,为他后来的一系列活动提供了场所。再如《巍巍中山陵》中的前几段,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也很特别,这篇文章本来是介绍中山陵的建筑布局的,而在开头这一部分却写了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中山先生的遗愿以及设计方案的竞争等。这些好像离题较远,但把它们放到全文中分析,却可以看出,它们虽不直接介绍中山陵的建筑布局,但却突出了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是扣住了题目中“巍巍”两个字来写的,引导学生把它们放入全篇中去认识,就带动了对全篇的阅读理解。
与扩大法和缩小法一样,抽取法和放还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交替运用,不能截然分开。有时一个语段先从全篇中抽取出来去分析,再放还到全篇中去理解;有时先看在全篇中的地位,再抽取出来去分析理解,这些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责 编 再 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9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