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守銮
摘 要: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它有着一定的原理和方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变“乐”,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快乐于作文。
关键词:农村作文教学; 词汇; 兴趣; 评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80-001
学生怕作文,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这些困境和现状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体会。在农村小学任语文教师已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在作文教学中我花了不少心血,但收效平平。在一次次失望中我开始反思我所运用的指导方法是否最适合我指导的对象,如何突破,才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
一、拓宽书源,争积语汇
词汇积累是作文训练的基石。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无论是对于城里还是乡下的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但在农村,词汇积累可要更多费些心思。
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每个学生手上平均没有一本像样的课外读物,在这种状况下让学生去阅读,去积累词汇,犹如纸上谈兵。为此,我在班级中增设了“小小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此外每年的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学生买一两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在读完自己的书籍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换。通过几个学期的坚持,学生们读的书多了,同时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孩子可供阅读书籍少的不足。
在积累的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等方面,相比城市孩子,农村孩子存在着很大差距。城市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他们在这项工作中充当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农村孩子在这方面几乎失去了家长的作用。为此我实验并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专门开设阅读课,指导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冠军”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对于积累的词语佳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意思,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语感。
二、开拓视野,披情入文
现阶段,在整个教材普遍带有城市化倾向的形势下,必然要求农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写、会写除农村以外的事物。可农村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少,视野狭小的客观事实,成为阻碍学生作文题材丰富性、多样性的最大颈瓶。不过,农村孩子也有了解外界的途径――电视机。电视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闻的价值也许正是我所寻求的拓宽学生作文题材的最好出路。
我常常利用班会、自习课,开展“绘声绘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以及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但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如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大而不着边际,小而索然无味。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令我欣慰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写出新鲜事物,文情并茂。
三、激发兴趣,乐于写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只要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留心观察,分析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
四、角色转换,作文互改
老师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让作文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方式。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自主评改、交互评改两种方式。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我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交互评改能让自己大受启发,看到自己的不足;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这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教师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交给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既促进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