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春红
摘 要:小学作文指导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拓展学生的空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标准 兴趣 创新 能力
近年来,我对语言主义和文体主义的作文教学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小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文有抵触情绪?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动机走向目的,针对这些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来自学生写作的兴趣,喜欢表达才会乐于表达,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前提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从兴趣到写作,再从写作中获得乐趣,而更多的乐趣会吸引着学生热爱写作,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呢?
(一)鼓励学生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1~2学段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总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二)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要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除了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根据日常生活和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种提法既是科学的,也是击中时弊的。然而,从目前来看,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这与学生没有宽松的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很大关系,学生喜欢写的内容不让写或没有机会写;相反,学生不喜欢的内容,老师非要逼着写,写作内容完全被框死,这样做,学生怎么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呢?如果能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空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学生写作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三)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能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为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获得这种快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入手,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写作的兴趣,促使所有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1.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自己习作中体会成功的快乐,相互交流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角色互换的过程,也是相互分享成功快乐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好方法,我们应该把它贯彻到作文教学之中。2.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选出优秀作文在校内、班内学习园地选用或寄出去参加比赛;汇编班级、学校的优秀作文集等等。
二、发挥自己个性、创新表达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写作过程既是个性化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表达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的写作目标中,都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获得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写作教学而言,必须从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入手,没有个性化表达,就谈不上创新表达,没有创新表达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表达独特体验,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创新表达的能力呢?
(一)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一是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分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三是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而且,定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可以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表达的能力,除了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首先,在拟题上,要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让学生的作文命题具有个性色彩,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每次命题可以多命几道提供学生选择,如果教师的命题不感兴趣,应该允许学生自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己命题自己写。其次,在表现方法上,要张扬学生个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己表达和创新表达”。把评价的主体放在学生的成长上,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就算写得幼稚可笑,只要是学生想说的话,就要予以鼓励。因为这样的写作训练,不是要出名家精品,而是要让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具体的写作实践,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将成为一句空话,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突出实践活动的主体性。
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的对象,更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奉命作文”和“应试作文”的怪圈,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时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让学生围绕写作要求,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获取写作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尝试修改,领悟修改的方法,享受成功的欢乐等,可以说,能不能把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是衡量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体现实践活动的全程性。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自主取材,自主构思,自主起草,自主加工,自主修改和相互修改相结合,这样,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提高。
(三)注意实践活动的差异性。
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的就是个性、差异性,学生的写作肯定带有明显的个性,必须杜绝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当然,也不会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尊重差异,突出个性,才会给学生的写作更大的空间。这并不是说好的作品没有一定的标准,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始终贯穿个性化指导和个性化评价,才能对所有的学生负责,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