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掌握新“课标” 教好语文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振朝

  摘要:“新课程”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我们的教学任务提供了依据。在教学中既要有“教”的设计和“教”的行为,更要有“学”的设计和“学”的行为,这样,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交互性 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必须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可能有同感:每当一节课或一个学期结束后,有的教师像卸掉包袱似的说:“我总算完成了这节课(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说的教学任务即是指在这节课里把文章教完了,在这学期里把三十几篇课文教完了。这是对“课程”一种片面的、肤浅的认识,以为“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就是系统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观。“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我们的教学任务观提供了依据。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面旗做引导,就可以使我们走出语文教学观的误区,着眼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
  
  一、不应仅限于完成任务,更应重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只教课本,是教教材的表现,是对教材的一种弱化与窄化,这怎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课本是课程的载体之一,也是实施课程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剧目。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就是对课程资源的最大利用。
  况且语文课本中也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教”,比如说综合性学习,你怎么教?没有师生努力互动,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综合性学习”。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了课本之外的社会实践,没有了大量的阅读实践,没有了大量的语言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形成?
  因此,语文学习既要重视课堂上的心灵体验、情感体验,也要走出课堂,走出狭隘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现实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实践、去运用。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求课程的建构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要向学生实际生活情境转化。要求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语文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既要关注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标牌广告等,也要关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学生日常生活等。同时要有意识地促进语文生活实践活动与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碰撞,产生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
  
  二、不应为完成“教”的教学而教,更应注重师生的交互性
  
  教师备课一般说来都是很详细的,且不说教学环节,就连每一步的教学时间,学生可能的回答都在教案中反映出来。因为教师认为,一堂课,教学程序按此操作下来,就是一节完美的课。也就是说教学是按“教”的方案进行的。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怎样,那就不得而知了。实际上,“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是按照你的“教”去进行的,那么试问一下,学生的“学”是真正的“学”吗?学生的主动性怎样发挥?这样的“学”使学生怎样“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学生之间的互动表现,在课堂上就是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切磋的方式来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手段。首先,在这一互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畅说欲言”的机会;第二,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同时也使他们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有“教”的设计和“教”的行为,更要有“学”的设计和“学”的行为,这样,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不应只完成知识教学,更应重视语文学习的体验性
  
  语文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只有知识教学,学生受到的教育肯定不全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就无从体现。所以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要为学知识和教知识而付出太多的精力。在教学《孔乙己》时,如果只知道本文插叙的写法,只知道人物外貌的描写手法,而没有激起对孔乙己的同情怜悯之情,那将是这节语文课的悲哀。在教学《乡愁》时,如果学生仅仅只学习了朗读诗歌的一些技巧,能够注意到诗歌的重音、节奏、速度等要素,而没有深深体会到浓浓的思乡恋国之情,那也是本节诗歌赏析课的失败。“体验”式的语文学习观是对当今以分析训练为特征的语文教学异化的一种反驳,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到色彩斑斓的生活中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成就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