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生活中的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你认为最枯燥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数学;你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是数学;你认为最令你头痛的学科也是数学;令你最讨厌的学科答案还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怎样使数学从枯燥无味变得津津有味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力求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理论与生活相结合。下面就举例说明一下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而数学也很形象地走到了生活中。
  1、等比数列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2、逻辑联结词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往往在各个命题中会用词不当或不准确,我们可以讲故事来说明用词的精辟。
  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艺术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文艺批评家“狭路相逢”,这位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但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一边高傲地往前走,一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但见歌德笑容可掬,谦恭地闪在一旁,一边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果自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导自讨个没趣。
  这个故事说明在我们生活中如果一些词用的准确,不仅化解了矛盾,还有力地抨击了对方的错误观点。
  有A、B、C、D四个朋友住在同一个城镇上,其中一个是民警,一个是木匠,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医生。一天,A的儿子摔坏了腿,A带着儿子去找医生,医生的妹妹是C的妻子,农民没有结婚,他家养了很多母鸡,B经常到农民家去买鸡蛋。民警每天都与C见面,因此他俩住隔壁。是根据上述信息,判定A、B、C、D的身份。
  刚写出这个问题学生兴趣大增,因为它是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故事,然而它包含了许多逻辑。
  应用逻辑知识,我们能明辨他们的真实身份。农民没有结婚,A带着儿子去找医生, 因此A不是农民, A不是医生,C有妻子,C不是农民,B经常到农民家去买鸡蛋,因此B不是农民,所以D是农民。医生的妹妹是C的妻子,C不是医生,民警每天都与C见面,C不是民警,所以C是木匠。A是民警,B是医生。
  3、老鼠逃命(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一天晚饭后,我与一位老师在公园散步,看到路边一只老鼠在肯香蕉皮,老鼠发现我们立即逃命,钻进了树根附近的老鼠洞,说时迟,那时快,我跑过去向老鼠钻进去的洞踩了一脚,老鼠从另一个洞钻出来逃跑了。我顺便看了一下树周围,共有5个老鼠洞。
  恰巧我在第二天早晨就要上排列组合起始课――两个基本原理,我就用老鼠逃命的情节(学生更感兴趣)来以引入加法、乘法原理:介绍前述情节(学生笑后),在黑板上作一个草图,并将老鼠洞编号,问假设5个老鼠洞在地下是相通的,老鼠从一个洞进去后,再从其它任何一个洞出来,共有几种不同的逃窜路线?(学生再笑)分类列举全部路线。
  4、随机事件的概率
  某地发行一种福利彩票,是从01、02……35等35个数字中,投注7个数字。摇奖时7个数字全对的为特等奖,可得到几百万元奖金。某甲花了数百万元投注了几次,还算不错,每次都投中了一个数字,但与得奖无缘。他看到有人买了一张就中了奖,羡慕得要命。他后来买了彩票报,仔细研究,还有些“高手”帮助他分析研究,估计下一期可能是哪些数字。他花了上千元,仅中过两次末等奖。他逢人就问,“我的运气为什么不来的呢?”某甲为什么买了不少彩票却没有中奖呢?
  我们可算出不考虑顺序的不重复随机抽样的可能样本数目为6724520。这就是说,要中特等奖,只有1/6724520的偶然机会。概率是对大量样本的统计实验得出的,6724520张彩票中,总有一张彩票能中特等奖,但谁能买到这张彩票就不一定了。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样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中不了也不要懊恼。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例如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实际应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知识。
  6、“饺子”法
  如我在复习“复合应用题”时,讲中间问题与应用题“步数”的关系。我就应用著名的刘德武老师发明的“饺子”法,移植这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断为原型来突破难点。提问:同学们包过饺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饺子?包饺子需要哪些原料?(皮和馅)如果皮和馅都有了,就可以直接包饺子了。这就象数学中的一步应用题。再问如果只有馅没有皮你能直接包饺子吗?(不能)那我们就得分两步做,先用水和面粉擀皮,然后再用擀好的皮和馅来包饺子。这就像数学中的两步应用题,这时的皮就是中间问题,要先做出来。第三次再问,如果馅也没有呢?那就还要用肉和韭菜和好馅才能包。这就又出现了一个中间问题,这就是三步应用题。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
  以上应用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分析、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8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