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学生语文阅读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明宗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问题让学生自己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宽,沟通语文与生活联系,达到会学、好学的境界,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性初读
  
  “疑”是思维过渡之起点。南宋诗人杜九渊说过:“学会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无疑都是“?”号。自主的学习首先应让学生从学会提问质疑开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强调教师激趣,学生质疑。即引入新课时,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初读时,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初读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让学生把读书时学到的东西提出来交流,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读懂的,进行学习方法交流,接下来是让学生充分质疑:“初读时你有什么疑问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读中质疑。
  这一程序中,我强调三点:
  一是教会学生准确质疑的方法,强化训练学生准确质疑的能力,从课文反映的事物特点、因果关系、前后矛盾等方面去发现问题,还要从课前的“导读”、“预习”,课后的“思考练习”中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会在值得探讨有价值的问题上质疑;
  二是强调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给予他们求异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发表独立的见解;
  三是要引导学生将次要的、容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即时解决,然后师生共同合作梳理有价值的问题,把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纳入教学主线加以解决,并确定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如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1问:什么是浅水洼?
  生2问:浅水洼里的小鱼会怎样?
  生3问:小鱼怎么会跑到浅水洼里去?
  生4问:小鱼的呼吸困难不困难?
  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生互动启发、帮助下,前面四个问题都已解决了。
  生5问:鱼儿那么多,小男孩子为什么还要去捡鱼?
  师:对呀!同学们,小男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是捡不完的,但他为什么还要去捡?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不错,前面几个问题都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当中启发自主解答了。最后提的一个问题“鱼儿那么多,小男孩子为什么还要去捡鱼?”最能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马上把这个问题突出化,纳入教学的主线,成为这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使得自主学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合作互动性细读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对重点、关键的部分也心中有数。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互动、探求分析、讨论争论去解决问题,而教师当好引导员、协助员的角色,做好引导调控,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这一过程中,我倡导学生自主求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悟自得,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争论、互动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创造性地解疑。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细读感悟。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质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揣摩语言文字内涵的过程。这里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设法把学生引入课文,启发学生进行“三多读”,即是在难读、读不通顺处多读,在重点、精妙语句处多读,在自己有疑处多读。
  (二)组织讨论。就是在细读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疑问、学习感受和想法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各组,了解学习情况,参与谈论,对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重难点适时点拨,拓展他们的思维,把学生的谈论引向深入,使讨论更扎实、更有效。讨论形式求多样,如提问作答,主讲补充,协作订正等等。
  (三)点拨释疑。点拨实际贯穿于讨论的全过程。帮学生把理解引向深入,点在要害处,引在关键时,如学生在理解重难点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多读内容,读懂意思,再引导学生说说怎样读懂的,让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情绪中自主学习,阅读的兴趣就会更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我在教学《田忌赛马》这课时,学生提出问题“第一次赛马和第二次赛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齐威王真的很笨吗?”在全班讨论交流中,第一个问题顺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安排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通过正反方激烈的辩论,反方坚持认为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并不笨,他只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过于轻敌了,才造成这种结果。而正方认为齐威王真的很笨,因为他不知道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论辩的过程中,激起了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品赏积累性精读
  
  通过上面的细读、讨论、点拨,学生对教材有了一番新的理解,对课文作者的表达方法也有一定的看法,这时应适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这是我认为教师要创设情境,如放录像、配乐等,让学生投入地读,细细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感悟表情达意的奥妙,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情感升华,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以丰富的想象表达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在细读感悟中,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再通过赏读,让学生懂得写文章展开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更充实,更感人,从而达到鉴赏积累的目的。赏读评价就是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或最欣赏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再让学生适时评议,说明为什么这样读,而不那样读,使学生在练读、评议、争辩中表现自我,提高赏读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读写迁移性活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个“例子”学到的知识、练就的能力、掌握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拓展读写量,可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扩展阅读。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理应成为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完一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如我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后,向学生推荐几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春日》《江南春》《丰乐亭游春》等,让学生读读背背,在早读课上举行一个小小的“诵春诗”活动,各小组还可以进行比赛,看谁背得多,背得好。
  (二)随文练笔,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完一篇课文后,依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续写、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如你是作者,小女孩在当时的处境下还可能会幻想些什么?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以《假如小女孩还活着……》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作文,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强化培养学生运用的能力。学生对这类习作都有极大的兴趣,长此以往,习作水平的提高不言而喻。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乐思善辩的习惯,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摄取信息的习惯,常动笔墨的习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