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组合作”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开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劲华

  
  一、背景
  
  我校目前信息技术科目选修的是网络技术应用,程序设计并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只要了解一下如何利用编程信息加工,掌握简单的编程理念。结合信息技术课课改以前的教学经验,在学习编程(vB)的知识时,对程序设计,大多数学生都是一筹莫展,即使是做过三五遍的题型让他们独立完成,还是不行,这也直接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都放弃了vB。vB的学习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VB界面的熟悉与使用;2.关于算法的理解,这是一大难题;3.理解vB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4.理解VB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等。进入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习以后,在“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中,有一节“信息的编程加工”就是学习用VB来编制一段程序来实现某个内容。由于书本上的例子相对来较复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将要求降低,选择相对较容易的题来达到相应的效果,但还是没有把握,隐约觉得上课时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
  
  二、问题
  
  VB学习开始了,果然不出所料,问题来了。首先,在让学生熟悉VB界面时。一部分学生面对与以前熟悉的文字处理软件和网页制作软件出入很大的vB软件不知道如何开始,尤其是当视图界面与课堂上演示的出现不同时,他们频频提问,属性窗口、资源管理器窗口一不小心被关闭了,怎么打开?也得重复几次,同学们脸上的表情是一片茫然。还有一部分同学干脆转而做其他的事情了,玩起windows白带的游戏来了,扰乱了课堂秩序,这让我很沮丧。
  出现的问题都比较简单,而且各不相同,不能统一讲解,问题出现了必须及时地解决,否则以后的教学进展就更难了。
  
  三、解决方法设计
  
  针对第一个问题――vB软件的使用以及操作问题,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统一讲解,而且上机的时候我发现,每个班级总有几个学生正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强,这类问题,只要我在演示讲解时慢一点,详细一点,他们就都能掌握,而当他们完成后,假如周围同学没完成,他们也会主动去教他,带动了其他同学。由此,我想到,可以围绕这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建立小组,由组长带头,让他们完成任务后负责帮助有问题的同学。
  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小组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通常是比较严重的或者已超出了他们能力范围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过程
  
  在正式学习vB程序设计时,我没采用书本上的例子,而是改做从1加到加100的常见例子。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先演示一遍,讲解一遍,同样问题多多,不过时间不长,各小组组长都能完成任务了,举手示意,我在检查时并询问了一些问题后,确认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于是就明确要求他们,帮助本组其他成员,同时也要求有问题的同学要主动向组长求教。
  接下来的课堂气氛相当浓厚,同学之间讨论问题相当方便,由于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比较相似,所以更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同时,我发现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还在讨论、研究问题:
  求助者1:为什么我的窗口与别人的不一样?
  组长:你窗口中少了工具箱、属性窗口和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示范如何打开它们:“视图”菜单里去找)。
  求助2:我的代码怎么出现红色的了,但好像没什么错。
  组长:这种错误,我也没见过,(思考)求教老师。
  老师:看看两边的双引号有什么不同?
  组长:对了,不能输入中文的双引号,应改为西文的,(修改)成功。 下课的时候,我检查上机任务的完成情况,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这同以往上课情况相比是个进步。
  
  五、教学反思
  
  在各个班级建立小组合作学习以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增进了友情,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在做实践操作时,当有问题的同学多的时候,即使老师疲于奔命也不能帮助所有同学的局面。有时老师在帮一同学解决问题时,就会有同学趁机玩游戏,扰乱课堂秩序。有了小组合作,老师就可以从容地维持整个班级秩序,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性的帮助。
  当然,小组合作也会有一些小问题,比如,有的求助同学不求甚解,只要让小组长帮他完成任务就行了,但是,从大多数同学的需要出发,还是利大于弊,在新课程的内容上,好多实践题,我还是会采用这种方法,尽可能多地提高大多数学生的信息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