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冉 婷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如何使“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确保高校体育教学与新课程理念顺利融合,便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关键词:新课程 公共体育 体育教学
前言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掀起新一轮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实验,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力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束缚,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新课程众多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感到困惑和不适应的原因。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改造旧的教学方法,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高效、实效?现作以下的探讨。
1.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1)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传统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教学的目标重“结果”,轻“过程”。传统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以绝对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为“达标” 而“达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学习行为表现,致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往往是一种被动式的教学,体育教师比较注重传授式的学习方法,相对忽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差异性
传统体育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技术规范来确定技能学习的要求的,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如何,都必须以学习与掌握具有严格确定性的运动技术为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也是把学生假定在同一学习起点上,按照统一步调组织教学,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学习而丧失学习信心,一部分学生则因缺乏特长发挥的机会而丧失兴趣。
2. 新《课程标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此,在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应改变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方法,而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与体育关系密切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及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如:增设体育实用课程,开设休闲体育、网球、定向运动等等;结合自己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展多项体育俱乐部,提供学生的体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建设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导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使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我们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师生间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所以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会自学、自练、自检,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我们以往只研究和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把体育学习只理解为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关于“主导论和主体论”之间的争论至今还在持续。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强调主导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体现;如果强调主体论,课堂的教学秩序将被打乱。而课堂秩序混乱恰恰是教师的大忌,这涉及到教师的权威和组织能力,如果教师没有能力控制好课堂秩序,他将无法在学校立足。权衡利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非常正常了。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主体,学生的主体表现为发展性主体,其主次关系是不同的,教师的引导性主体最终还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主体。如果课堂秩序乱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就不应该本末倒置,尤其是体育教学。学校是培养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通过自学、自练、自检、自我调控,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
(4)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但由于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学生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此,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5)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评价都是以技能学习的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技能学习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随着对技能本身教育功能认识的转变,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只是检查技能掌握的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从关注技能学习的结果,即技能的掌握情况,转移到更为关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评价方法上,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注重质的分析与把握。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变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应建立这样的效率意识:一是符合学生特点、能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的教育价值(而不是最快掌握技能本身)的教学是最高效的教学。
(6)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运动项目的教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首先,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创造性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其次,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合作意识,克服“应试教育”那种狭隘的教学活动,在民主中竞争与在竞争中合作要贯穿课堂始终,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妥善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技术的关系,克服过于注重运动技术的倾向。学习运动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学习的发展,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嵘.试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马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