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思良
一、教学背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最富有实践性、创造性的内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应用题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据,使它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教学应用题时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组织或让他们利用其中的一些数据加工成数学应用题。因此改革传统应用题教学,扩大应用题教学时空,加强应用题与现实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案例:“归一应用题”的教学
(一)生活中创造所需要的素材。
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分组活动:买东西等,并把个别学生的活动结果绘成表:
(二)展示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能知道每根冰多少元,列式为:5÷5=1(元)。
生2:我能求其他物品的单价。
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再出示表二。
师:从这些信息中,又能获取哪些信息?
生3:我能知道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列式为:45÷3=15(个)。
生4:我能求出机器抽水每小时抽水多少吨,列式为:420÷3=140(吨)。
生5:我能算出每分钟步行多少米,列式为:300÷5=60(米)。
……
(教学时,对于归一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自主编题,合作探究。
师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条信息,“3小时生产零件45个”,口头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汇报。
生6:李师傅3小时生产零件45个,8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
生7:这道题我会算:45÷3=15(个),15×8=120(个)。
师:大家对这两位同学的解法和编题有何评价?
生8:我赞同。(生并带头鼓掌)
生9:我有问题。如果李师傅每小时没有生产15个零件,那结果呢?
生10:我有补充,加一个条件:李师傅每小时生产零件个数不变。
师(鼓掌)表扬了各位学生的精彩发言,加上“照这样计算,”改编成一道完整的归一应用题。
例:李师傅3小时生产零件45个,照这样计算,8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怎样的含义?
生11:表示每小时生产的零件个数不变。
生12:工作效率不变。
师引导学生组内互说解题思路、计算、汇报。
生13:我是这样算的:45÷3×8=120(个)。
生14:我是分步解答,先算每小时生产零件个数:45÷3=15(个),再算8小时生产零件个数:15×8=120(个)。
……
师简要表扬了积极参与的学生,再次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编类似的应用题,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各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地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材料的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看书比较,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师:通过看书、说解,你有何感想?有何意见?有何收获?
生:……
(五)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耀达商场某月前3天的销售情况(表三)。
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预测耀达商场6样商品当月的销售总量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5:我预测电视机在本月的销售总量为120台。计算方法是:12÷3×30=120(台)。
生:……
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还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从认识的层面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的层面看,情况并不乐观。本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与探索:
在这一节课中,不是一道接着一道现成的、呆板的应用题的例题和习题,给学生的是来自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的素材和信息,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思维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学习数学的作用,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的就是身边的数学。
教学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这节课中学习素材:一部分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结果(买物品时发生的情况等),一部分来自学生的生活周围(生产实际的信息、市场的销售信息)。这样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2.问题来源于学生。
在以前的应用题教学中,总是师出题,生解题,而问题是单一的、封闭的。在这次数学教学中,改变以前的做法,师生共同提供生活素材,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共同质疑、补充成例题;习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进行编写。学生在编题、交流过程中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感悟了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应用于生活。
3.解法来自于学生,学生是创造者。
在这节课中,教师不仅放手让学生编题,更让学生自主探索解题的方法。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如生13、生14等出现不同的解法,以此来体现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