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焦红英

  摘 要: 要想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我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力争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呢?
  一、注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具体、生动、典型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设疑、释疑、解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利用典型案例、周边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典型案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教育感染力。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长期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如成克杰、陈希同、胡长清等严重犯罪案例,可用来讲解“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相关知识。周边发生的实例更能使学生倍增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起到自觉感化、教育的作用,如发生在某校某教室里的人身伤害案件,同学之间的偷阅信件、日记等,可用来讲解“公民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四、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营造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分钟课堂的作用。
  五、用生动的比喻、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漫画激发兴趣。
  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上等号。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收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用“量体裁衣”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因此,在人本位的倡导下,我们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存在,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利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评价体系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再加上思想政治教学本身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的内心是渴望被认可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基础知识。
  八、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尊重学生。因此,要尊重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如及时批改作业等耐心细致地给学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犯的错误不嘲笑、不讽刺、不挖苦等。
  总之,我们需要用一颗轻松的心情去面对课堂,应该毫无保留地热爱学生,把每一堂课都演绎得很精彩,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盼着上我的课”。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只有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好讲什么和怎么讲,才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手段,真正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2]刘德厚.广义政治论[M].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
  [3]薛涌.直话直说的政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