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勾文秀
课改以来,新思想、新理念充盈了我们的大脑,在实践中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喟:现在的语文课不知该如何上了。
语文教学真有这么难吗?早年间的教学方法就是读读、背背、写写,不也出了不少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吗?张庆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课改过程中的误区,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坚持读背写,简简单单教语文。
(1)走出窄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的误区。“课不够,课件凑”――这已经成为许多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上的普遍现象。当然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优化语文学习过程、提高课时教学效率意义明显。但是,多媒体只是语文学习辅助手段,再精美、再华丽的课件也代替不了语文学习本身。有的老师把课文大段大段地打在屏幕上,读书时让学生看屏幕,把现成的课本丢弃在一边;有的老师来回放相同的画面六七遍,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有的老师还没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熟就开始放课件,用电脑上的画面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想象,这时课件就成了“彩色垃圾”。可见,教师应慎用课件。
以往,阅读教学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不对的,现在,有的教师已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却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和在人文内涵上的“深挖洞”。学生很少读书、思考,只靠感悟和清谈,语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语文素养的天平偏向了人文素养,不能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坚持读背写,简简单单教语文。课堂以读为本,品味语言,陶冶情感。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为本,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了。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速读、听读等。我们平时应该适当对各种读书的方法加以指导训练,并精心安排各种读的时机与形式,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特别是朗读,我们应该把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它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第一场雪》一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描写雪后的壮丽景色的,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语言非常优美。但我们南方的孩子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雪,很难体会文章所描绘的雪景。于是,我告诉学生,作者笔下的雪景其实就在你的脑海里,就在你心中。不信你带着想象去朗读,雪后那壮丽的雪景一定会展现在你的眼前。学生深情地用自己最美的语调边想象边读,感觉好极了。课下有的同学告诉我:“老师,您说的话没错。我带着想象一遍又一遍地读,读着读着,真的仿佛置身于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感觉好极了!”我听了兴奋地说:“你们真棒,这正是我们所找的感觉,所期待的效果。”
《长征》、《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文章,我们就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饱含激情地朗读,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昂,心潮起伏,情感得以宣泄,理解也得以升华,自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课外加强读写,积累语言,提升能力。当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也比较重视儿童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将学生引向课外,激起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读课外书,读整本书,真正使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平时,老师学完一篇课文,可推荐一些有关的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学完诗歌《长征》,可推荐学生看看其他有关长征的故事;学完课文《猴王出世》,可让学生看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在阅读过程中,应教会学生边读边想,精彩处适当记忆,语言积累就会丰富起来,语感也会强起来,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语文素养也相应得到提高。
我坚信:坚持读背写,简简单单教语文,让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平平淡淡,如茉莉茶,淡雅幽香,如小溪,涓涓细流,并引导学生登山访幽,渐入佳境,得到陶冶提升,就能真正达到真实、扎实、朴实的教学最高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