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玉娥

  《新课程标准》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的教学革命是: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学生。即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重视学生的天性和本真,发掘学生的潜能和价值观。如何让生态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呢?
  珍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应该转化观念,珍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完成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
  我有这样的经历,精心备好的一堂课,总是被个别学生“扰乱”。他们或并没有预期的反应,或提出匪夷所思的想法,让人哭笑不得。一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自己先“上火”,马上要把学生拉到既定的思路上来。我发现,学生顿时索然无味,倍感扫兴,学习兴趣顿减,我自己也感到很失落。后来,我调整了心态,本着尊重学生,尊重知识的原则,即时利用课堂中的生态资源“为我服务”,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师生关系也异常融洽。
  比如在教授蒲松龄的《狼》时,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这篇课文的主题是: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的智慧。我在分析这篇课文时,有意识的让学生自主讨论,看看他们对这篇课文是否有独到的发现。
  结果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其中甲同学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嘲笑恶狼,赞扬屠夫。理由是文章结尾处说,“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同学说:“我认为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表现狼的智慧,屠夫的懦弱。”话音未落,全班哗然。他顿了顿说:“文中有这句话‘屠惧,投以骨’说明屠夫是害怕狼的,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狼。而狼很聪明,它已试探出屠夫的内心活动,所以才会穷追不舍,并且一切看上去很有计划,有谋略。从这点来看狼是一个智慧型的动物。如果我是狼,我也会这样做。”全班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热烈的掌声。“那么,狼毕竟是被屠夫杀死了,这怎么能说明屠夫懦弱呢?”我不失时机地连忙追问,不想,丙同学却抢先站起来说:“我认为,大难临头,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不奋力杀敌,难道会坐以待毙吗?”话音未毕,掌声轰然响起。丁同学马上应和说:“老师,我有这种生活体验,人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身体的潜能就会挖掘出来,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是平常难以想象的。所以我认为屠夫能杀狼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于是课堂气氛就更加“红火”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
  有的说:“屠夫身处逆境,敢于正视困难,杀狼,堪称神勇。”
  有的说:“两狼的团结协作精神值得学习。”
  也有的说:“有没有其他的有效办法可以保全双方的身体呢?没有必要非杀不可。”
  有同学马上说:“你不杀它,它就杀你,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那杀了它们,自然界的生物链条不就被破坏了吗?到最后,倒霉的只有人类自己。”
  ……
  讨论仍在继续,而且远远超出了我对这堂课的预想,这堂课就在学生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述中不断的呈螺旋式的上升。
  再比如《花木兰》,传统的教学认为“不用赏书郎”表现了木兰不幕名利的思想。而有些学生却大胆地质疑:“木兰替父从军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她怎敢再接受封赏,在朝为官呢?”
  另一名同学马上反驳:“《花木兰》是南北朝民歌,木兰应该是少数民族,善于马术,并不排斥女子从军。”
  ――“古时候妇女都裹脚,木兰她不裹脚吗?”
  ――“她到底是哪个朝代的?那个朝代的妇女裹脚吗?可以参军吗?”
  问题如喷涌的泉水潺潺流淌;思想的火花如初升的阳光,熠熠生辉。这堂课的容量已超过了预设,并且不断创设新的需求,促进了教学目标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于是,学生分工合作,课余时间查资料作为佐证。这样看来,教学目标的生成和发展并不是局限于一堂课的,它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语文延伸到其他学科,实现老师、学生、知识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立体的开放。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每一点独到的发现,让孩子的天性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率直、自然地生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