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物理的几种解题学习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惠

  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使我逐步认识到,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
  (1)教会学生善于观察是学习物理解题的前提。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如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例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的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试管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应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是解题的前提。
  (2) 联系实际,勤于观察思考是学习物理解题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水电站、内燃机、轮船、人造卫星、电脑及各种家用电器等;而应用物理知识就是以生活、生产、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为背景提出的问题。可见,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脱离了“物”而学“理”,最终只能记住一些物理定律、公式。相反,如果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自己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并积极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设法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有利用于我们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将物理学活、用活,才能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准确熟练运用物理基础知识是学习解题的保障。物理基础知识是指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规律组成的知识体系。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必须以物理基础知识为依据,对生活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判断或合理的解决。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①准确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克服主观猜想和乱套公式,例如,足球运动员用200N的力一脚把球踢出10m远,运动员做了多少功?有的同学竟然得出:“W=FS=200N×10m=2000J”的错误结果。概念没有理解,物理过程还不清楚,就乱套公式,是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实际问题都要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物理概念、规律为依据进行分析,不能乱套公式,更不能“想当然”地主观猜想。②灵活、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避免犯顾此失彼和片面武断的错误,例如,一只白炽灯灯丝断后,重新搭上使用,灯泡会更亮,但很容易在搭接处再烧断。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这是我们日常熟悉的现象,要弄清其原因,就要求我们明确灯丝重新搭上使用时,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这些物理量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如何等。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就可以在P=UI,P=I2R和P= U2/R公式中选择合适的进行判断了:首先,灯泡的灯丝烧断后,重新搭在一起使用时,灯丝的长度减少,电阻减少,在工作电压U一定时,由公式P= I2R可知这时电灯的实际电功率增大,所以灯泡会更亮;其次,这时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比额定功率大,灯泡就容易烧断。由于灯丝在搭接处存在接触电阻大,由公式P=I2R可知灯丝在搭接处的实际电功率比灯丝的要大,所以,灯丝很容易在搭接处再次烧断。
  总之,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使学生能准确熟练运用物理基础知识,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才能将物理知识学活、用活,从而学到有“物”的物理,才能解答身边应用物有“理”的物理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