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彬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自身需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培训 工作思路
  
  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开展的面向社会、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除常规教学活动之外的另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主要内容涵盖了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及创业能力的激发和塑造。同时还包括对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公民意识、职业道德和市场意识乃至法制观念的培养,等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很大发展的今天,社会培训也越来越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但是由于其以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社会培训认识误区及实施难题的现实存在,使得高职院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培训市场中立足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必要性
  (一)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劳动力结构失衡日益显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我国现阶段解决劳动者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构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无疑是我国现阶段最有实力担起社会培训重任的教育机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正是当前最紧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也符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纪之交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社会办学,将学历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二)社会培训的开展顺应了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它比普通高校更注重产业服务。它既承担了职业技术学院的计划内高等教育职能,又承担了职业培训学院的社会培训职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行业联系、企业合作,以及更好地把握市场动向,通过开展社会培训,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为解决现今社会就业难题贡献一份力量,从而提高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在中国尚不成熟的培训市场,相比较于民办培训机构、就业训练中心和技工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来说,高职院校也拥有着其高等教育性质带来的先天信誉优势。同时加上教育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经验、教学设施和实训场所等有利条件,使其拥有了一定的培训市场份额,从而增加实践经验和扩充资金储备,进一步优化组合,为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二、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偏颇,培训实践存在误区。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被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末班车,也是地方教育规划体系里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的缓冲带。由于高职教育被看作“二等教育”的观念普遍存在,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社会地位差异,也使得高职院校自身更愿意强调自身的高教属性,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这样的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必将导致将培养应用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的己任抛于脑后,脱离了服务的办学宗旨。在办学过程中,将自身服务定位趋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缺乏为地方经济服务意识,社会培训工作的开展缺乏积极性,导致高职院校脱离自身环境,丧失原有的区域优势。
  (二)制度不健全,社会培训缺乏保障。
  制度的不健全首先体现在外部环境上。尽管国家强调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劳动者的重要性,也指出要重视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培训。但至今尚未建立大职业教育观下的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体系与体制,也未形成完备的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校内学术教育和社会培训衔接协调合理分工的制度环境。
  制度不健全的另一表现是在高职院校内部,尚未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少了制度的保障,社会培训工作就无法利用学校的合力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使其业务宣传拓展和培训实践操作都遇到相应的阻碍,从而限制了培训工作的规模化发展。片面地依赖从事培训工作的部门单方面的努力,使得培训工作无法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三)投入资金缺乏,不同培训项目失衡。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高职院校还是依赖在校学生的学费生存发展。于是扩大学历教育的招生规模,创造经济效益,成为高职院校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扩大办学规模、改善教工福利的手段。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一些培训量较大、短期内经济效益明显的培训项目,获得一定的重视并得以发展。而一些需要一定资金投入、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培训项目,即使对社会有较大意义,也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开展,逐渐萎缩甚至停滞。
  三、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思路
  (一)认清自我,市场化运作。
  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对开展社会培训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以服务社会、解决就业难题为宗旨,积极主动开展社会培训。院校首先应当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批准下成立培训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制订计划,把握方向。培训机构本身不能脱离院校,相反要加强和校各教学领域的合作,合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及原有的师资力量。
  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高职院校与机制灵活、嗅觉敏锐的其他社会培训机构相比,优势并不明显。要想占据一定的市场,就必须利用院校拥有的相对稀缺的教学资源推出一般培训机构无法开展的培训项目。不片面追求培训眼前效益,要对有发展潜力的培训项目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主动与企业或其他培训机构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高层次的技能培训,形成稳定的培训项目,使社会培训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二)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校企合作。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通过实地调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根据职业岗位和个人需求开发实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内容,与受培训者的工作相结合,开展对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
  通过合作,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将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职工培训的教学质量,同时使企业认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放心地让职业院校承担职工培训工作。
  (三)加强自身建设。
  要使培训工作取得成果,必须促使职业院校教师加强自身的技能学习,首先要深入企业,了解职工的工作内容,学习、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各种工艺流程的操作;其次要深入设备生产厂家学习,学习新设备的原理、使用、维护及故障处理等,同时学习各种新工艺、新流程,全方位地提高自己;最后要与科研单位合作,学习设备改造、技术更新等科研知识。通过各种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从师资上满足社会培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丽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7,(3).
  [2]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