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显拙”效应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上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赢珺

  一直以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高大的:老师一定比学生“厉害”,老师一定能解决学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学生不会做的题目……但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上的一次偶然事件,使我意识到教师“显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是一道关于两物体运动过程的比较。给学生分析时,我运用了三种方法,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这道题。就在第三种方法刚讲完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们也可以……”我一听,这个方法也很好,是在第三种方法的基础上引申出去的,而且更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习惯,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我当即肯定了他的回答,并且告诉全班同学:“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方法,这位同学真是聪明,希望大家向他学习,争取帮助老师想出更好的解题方法。”这位同学在这节课中注意力一直很集中,更让我欣喜的是,班上很多同学也一下子兴奋起来,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发言积极。
  这件事给了我这样的启发:高三物理复习课的课堂给大多数学生的感觉是单调、枯燥,尤其是像农村普通中学。如果教师能够适时适地地“显拙”,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了这样一些经验和体会。
  首先,教师的“显拙”可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学生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努力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来看,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其继续努力,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以期再一次获得这样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会一些老师不会的东西,更能让他们产生自豪感,这种愉悦的体验会让他们继续努力,如课上积极思维,课后努力学习钻研,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以期再有这样的机会;经过实践发现,这样非但不会破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是可以接近或超越的,自己也可以和老师站在同样的高度去分析、讨论物理问题。时间一久,学生更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及对物理课堂教学来说,都有着莫大的益处,有助于培养出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学生这一教学目标。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它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式,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果教师教学专制,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体意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受到影响。这样的学校教育就很难培养出乐于学习、主动发展的学生,因而学校教育营造出怎样的教学氛围,就能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其次,教师的“显拙”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高三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掌握学习技能,有独立的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现代课堂的追求。但现状是,学生仍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化,以教材为中心,以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严重受到压抑;教学目标单一,以掌握知识点为目的,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这些都会制约学生的主动发展。
  高三物理复习课上尤其如此,我们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讲解例题后,以各种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其中,有很多重复的劳动。这时,如果物理教师能够偷懒一下,“显拙”一下,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来构建,把物理规律方法交给学生来归纳总结,把物理问题交给学生来分析解决,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就会得到改变和重新养成。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主动呈现中,发现哪些是学生会的,不需要讲的,哪些是学生薄弱的、欠缺的,需要重点解决的。所以,教师的“拙”,可显出学生的“巧”,从而提高高三物理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的“拙”,要显得适时适地,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三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三所有物理知识的学习。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教师的“显拙”是有着一定的“学生基础”的。当然,教师的“显拙”也要适时适地,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一节课中,教师不能总表现出“不会”,这样给学生的感觉就假了,也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奋。或者说,这种刺激多了,学生也就麻木了。故教师在一节课中显拙的次数不能太多,一两次足矣。这种效应就可像惯性一样保持下去,甚至可延伸到下一节课中去。另外,太简单的地方不能显拙,学生不易形成成就感;太难的地方不能显拙,教师不会,学生也觉得太难不会,问题就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学生会觉得教师可能真的不会解决。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人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的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而依靠教学,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因此,教师的“显拙”之处,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地方。这样学生可以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思维逻辑推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且,因为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所以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就感。比如,在一道较长的题目的解决过程中,师生一起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前面的两问后,学生已经了解整个物理模型及物理规律,到第三问时,老师表示有困难了,需要学生帮忙。学生在已有的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问题就可以解决。
  另外,在“显拙”之处,教师在语言表达和语气上,也要表现出智慧,要让学生有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愿望,有被尊重的感觉。长此以往,就能够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去激发他的学习愿望和学习需要,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高中生的生理发展逐渐成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这一时期正是长身体、长智慧、立志向、初步形成人生观和科学观的关键时期。因而,高中阶段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物理老师能够在这一时期,利用物理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实践及创新等能力,就能对学生的主动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故在高三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通过显自己的“拙”,去培养、凸显学生的“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