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自主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纪秀峰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深切感觉到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自主发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主人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首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走向社会成为生活的主人,工作的主人。当学生明白了这些,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勤学、乐思、敢言,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学习氛围。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有创新,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的结构与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提供表现与发展的机会。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到“操作――讨论――反思――迁移――实践”的教学模式中,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主体性地位得到体现。
  
  二、让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有主见意识
  
  只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才能在思考的火花中迸发。在思维过程中,教师应鼓舞学生相信自己的思维,有主见意识。
  1.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教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才能有力地激发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不一定”,才能培养出主见意识,产生创新意识。
  2.启迪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探索新路子。经验意识培养不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唯实不唯书,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解答、理解方法。数学教材中,往往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如教学8+6,教材要求学生“看大数拆小数”:6可以分成2和4,8+2=10,10+4=14,所以8+6=14,每拿到这样的题,都用这样的方法来做,这岂不是思维固定,固定了思维,又怎能生产创新意识。其实教师大可不必唯书宣读,应让学生探索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想出多种思路:8+8=16多加2,所以8+6=14;6+6=12,少加了3,所以8+6=14。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如果教师能给予即时的表扬、鼓励,他们这种主见意识、创新意识就会更强烈。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参与意识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没有积极参与的教育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针对每一个学生而言的,学生参与面越广,思维的空间就越宽。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我启发学生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再拼合起来,看有什么共同规律,通过学生剪剪拼拼得出:无论哪种类型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都是180°。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知识得到了掌握,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课堂练习是既保证学生全面参与,又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应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放性的练习题,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判断练习:露出一个钝角――露出一个直角――露出一个锐角,依次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形态的三角形。在“露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判断中,有的同学判断是“锐角三角形”,有的同学判断为“直角三角形”,还有的同学判断为“钝角三角形”。在学生产生分歧时,引导学生讨论,深入思考,最后通过分析认识到:因三种三角形中都有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不能判定是什么三角形的,这样的题灵活,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又如,应用题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其思维方式灵活多样,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动手、动口、动脑过程中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发展,真正落实好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逸夫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