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让学生做思维的主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一定会学得积极主动,使思维的主动性、敏捷性、创造性均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主动参与 创造机会 围绕“预知” 主体意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自动、互动”中学习,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乃至其它学科教师经常研讨的话题。的确,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但有时会因为教师的引导不当或过多而显得被动,使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引导,让学生真正做思维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中低年级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从熟悉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如果您的课堂教学很有规律,学生对许多环节就会相当熟悉,如检查预习中: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分段朗读、正音等。何必每次均由教师来提问呢?问题虽简单,但对于长期被动思维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懒于回答,索性把这机会交给学生:现在可提一个什么问题,下个环节我们该做什么?学生很快反映过来并积极参与,因为自己可以当小老师提问,还能请别的同学回答,进行简单的评判,就像一个老师,这多么有趣啊!刚开始进行这样的训练时,老师还提示地问一问,很快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了,还不仅给以前不爱主动思考的同学提供了乐于参与的机会,还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并有效地进行了“听”、“说”的训练。
  2、不断创造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不仅在学生熟悉的教学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还可以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大家知道,课后有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思考题,这些问题同学们在预习中思考过,教师更是将其贯穿于全文的学习,大家均掌握得较好。在学完全文后,不妨安排几位“小老师”到台前提问,“老师”的安排要依问题难度、学生情况而定,只有在课堂上认真投入的同学才有这样的机会,这对于当上“小老师”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荣幸与鼓励,台上的他们神采飞扬,提问流利,评语恰当。台下的同学对“小老师”的提问比教师提问更感兴趣,他们乐于思索和回答,唯恐“老师”不注意自己。得到肯定时比得到教师的表扬还满意,答案若不完善,还要再积极思考,没有丝毫的紧张。这利,训练,有效地将课文内容小结和培养学生听话、说话、评价别人说话的能力结合起来,在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得到有效提高。
  3、围绕“预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只研究和分析教材,不注重学生的已知或欲知情况,势必造成教师吃力引导而学生被动牵引的局面,而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有精彩的学习效果。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我没有单一地只想着用形象的教学让他们领略马戏的精彩,而是在揭示课题后这样启发学生:你认为什么样的马戏才算精彩?学生答道: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的,能表演绝技的等等。其实这时教师正巧妙地了解学生预习所知和已有的知识底蕴,为下文的教学作铺垫。这只是引导的前奏,关键在这个问题上: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回答真让人有意外的惊喜,他们说道:我知道课文给我们介绍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几种马戏:我知道了动物们表演很精彩是因为马戏团的叔叔阿姨有办法指挥它们……,听着学生们精彩的预习汇报,收起自己本来就不多的问题,只问道:你们想从课文中学到什么?果然,学生说:想知道每样马戏怎样精彩,这与教学重点不谋而合,我和学生很快进入重点内容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文段落编排,以“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马戏最精彩?”这个提问切入该段的学习,重点的、能突出表现每种马戏如何精彩的词语也由学生自己在读中找出,并说说好在哪里,如“细细”、“平地”、“稳稳当当”、“绝技”、“小心”等。学生因教师的引导恰当,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蹦一蹦自己摘到桃子”的乐趣,比教师琐碎的分析效果好得多。所以,根据教学重点围绕学生的“预知”和“未知”设计教学,免去教师只依教材安排的自以为精彩的设计,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也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4、主体意识的培养使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机会不仅仅是创造,更多地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以。这样,您的教学设计会发生许多改变,可喜的改变,而学牛是最大的受益者。
  对课题的提问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些提问可由教师完成,如《狼和小羊》,可质疑激趣: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羊呢?狼和小羊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类似的《狐狸和乌鸦》就由学生自己来想吧!教师只需引导:课题让你想到什么?通过联想与对照学生会自己思考到: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乌鸦呢?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当然,能主动想到问题的学生又有机会做“老师”了。
  又如复习提问,以《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例,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可免去自己的复习提问,而是引导学生:谁能提两个问题帮助大家复习第一节?学生对上节的内容记忆深刻,复习提问自然难不到他们,反而会兴趣盎然,他们自己完全能主动进行。学习第二节时,要把握教学重点,问题简而精,为下节学生的“半扶半放”和自学打下基础。即只提两问:这节讲的是哪个植物妈妈?她有什么办法?这两个问题学生都能在阅读中理解。段落中须着重分析和理解的词语,如“轻轻”、“乘着风”、“纷纷”等如果由教师提出问题来容易琐碎、费时,使学生思维被动,所以我这样引导学生主动体会:这节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其实乐于独立思考,他们不仅在自读中主动体会到了,还想到新的问题:为什么不用“顺着风”而用“乘着风”呢?如果长期被动思维的话,很难丰动想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第三节的教法方法同前,教师就不必提问了,学生能清楚地互问互答。
  再说说对段落的理解,可改变带着教师的问题阅读段落为让学生自己想问题。如《日月潭》的第二段介绍了目月潭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引导:这段可提一个什么问题帮助我们理解全段的内容?当然,由于我平时不断渗透有关提问的技巧:问题必须围绕每段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要问得有价值,不琐碎,能自己回答。所以,学生在自读后很快提出了能突出第二段中心的问题。尽管说法并不完全相同,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说明他们已读懂这一段内容,事实上正在“概括”地提问,这里,思维的概括性也得到训练。类似的“西沙群岛海水的颜色为什么深浅不一?”“为什么说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样的问题学生都能问也能解答并互相进行评判。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已习惯了自己带着问题读懂段落、读懂课文,那种氛围正如现在提倡的在“主动、自动、互动”中学习,而且随着这种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自然这种好的自学习惯也会带动他的课外学习,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教师是个巧妙的引路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能力得以锻炼,找到通往知识宝库的道路。
  另外,让学生自己读题能进行思维主动性的训练。有的老师在读题时总喜欢“自己上阵”。如孔雀(
  )。可读作:①孔雀是什么?②孔雀在干什么?③孔雀怎样?觉得自己读,学生才能理解并正确填空。殊不知学生的思维并不能由教师代替。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训练他们自己读题,对建立句子的完整性的概念和主动思考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久之,他们乐于读这样的题目,使思考和理解真正结合起来,使阅读与写作能得以和谐发展,这正是主体作用发挥的必然。
  由于这种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训练一直贯穿在我的教学之中,学生不仅学得主动,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如一年级有位学生问道:“为什么有的句中用‘地’,有的用‘得’呢?”在学《美丽的大公鸡》时他们又问:“为什么每次都说‘公鸡唱着歌,大摇大摆地走了’,这样不是重复了吗?”这些问题是比较有价值的。除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要这样引导,写字教学也不例外。千万别说:现在我们来学“某某字,大家注意……”,而应说:“你会写哪个字,分析给大家听。请你提醒大家这个字要注意什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谁会写等”。总之,让学生做思维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一定会学得积极主动。使思维的主动性、敏捷性、创造性均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