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激发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们每一所学校的图书室(馆)都有一定量的藏书和资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网上或图书室搜集佳作或其中的片段,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首先,让学生懂得阅读既可以掌握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又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还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兴趣可以培养,有效阅读可以强化阅读兴趣,只有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首先,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图书室搜集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或其中的片段,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讲给大家听,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补充一些初中学生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联的内容。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原动力,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有了提高。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像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和谐的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训练阅读技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营造学生阅读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快乐合作、勇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良好行为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步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更应该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欣赏者。根据阅读教学的训练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
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教师应尊重学生,创设交流平台,强化思维训练
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观点和欣赏水平不一样,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要创设学生交流的平台,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告诉学生能够虚心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从各种不同的观点中进行反思和质疑。最后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4.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泛读法:即广泛阅读;精读法:熟读而精思;通读法: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跳读法: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快速阅读;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四、拓宽阅读渠道,整合阅读资源,开展读书活动
首先要发挥学校图书室(馆)、阅览室、“书架超市”、阅报栏以及网络的作用;其次要整合阅读资源,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提倡学校每学期给班级订阅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各类杂志、报纸,创建班级图书角,建立学生读书成长档案,开展一系列专题读书活动。只要教师正确指导,合理安排,一定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第二,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第三,是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读书时要善于思考,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要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时联系上下文的习惯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培养他们质疑析疑的习惯。第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入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