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探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宝东

   摘 要:主要论述通过朗读、创设情境、表演等手段,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探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主体性;创设情境;表演;朗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展示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激活语文课堂的“一潭死水”。
   一、以朗读引导主体性
   在平时朗读课文时,笔者为学生构建了朗读四法:第一读,正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进行词语积累;第二读,研读,探究文章表现形象、写作技法;第三读,品读,品味语言,读出感情;第四读,移读,读意趣、技法相类的文章,模仿、创作文章。学生掌握了方法,便有了一把开启阅读世界大门的钥匙。朗读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变得有声,可以将无情的语言变得有感情,可以让听者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学生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想自己去读,从而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如《春》这篇课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热情讴歌了春的美。笔者在教授本文时,根据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朗读找到语感,再借助《春》的录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机盎然的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体会到文章的意境美。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美,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捕捉到。
   二、创设情境发挥主体性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特点,又有人文性特点,人文性集中体现在课文中的素材来自生活,又反映生活,初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始终关注、思考生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笔者在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由于此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并且文中的贝聿铭先生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学生对文中人物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上课时采取人物采访的形式,刚开始时采取以同桌为单位,一位同学扮演记者,一位同学扮演贝聿铭,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同,提出问题时另一位同学回答不出来,便出现了尴尬的情形。为了消除这种尴尬情形,扭转局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便让每位学生扮演记者,老师扮演贝聿铭接受采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问题。由此可见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表演展示主体性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文学欣赏课上,可让学生依据作品的内容,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的再创作,可以诉诸文字,也可以是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如在学习《木兰诗》时,诗中先叙述木兰着武装驰骋战场,后描述了木兰梳红妆的淑女形象,爱好绘画的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自己的理解,当堂勾勒出梳红妆、着武装的画像。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又沟通了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以自我为中心组织教学。现在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把学生视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者,而让教师成为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顾问,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提升课堂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只要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学会自主朗读,学会自主展示,学会自主表达,弘扬个性,那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课堂就不再是“一潭死水”。
   参考文献:
   [1]张玉英.语文教学[J].学周刊:C,2010(9).
   [2]王东风.语文教学探析[J].成功:教育,2010(2).
   [3]李化.初中语文教学短见[J].青年文学家,201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