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之本,也是贯彻素质教育之必要。“末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师“教”为主,而应该要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总结运用能力。而这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要求所在。而中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体现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高考题型重大的一块。然而在实践当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也让笔者深刻的认识到此项教研工作的艰难性和长期性。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仍需要继续努力、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
  关键词:史料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54 -02
  
  一、国内外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现状及必要性
  20世纪80年带后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相继研制了新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史料的收集、甄别与运用,是学习历史的关键所在,美国的历史科注重该方面能力的培养。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思考要求,提出的五项有关历史思考能力,几乎每一项都与史料的运用有关。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出台了二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一贯注重能力目标。1999年颁布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也是强调能力目标体系的构件。随之中学历史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们的教材编写顺应大纲的要求,使传统的按年代书写改为按主题来书写。而不多的几个主题下则提供了众多的史料,供学生去分析理解。除此之外,为了贯彻史料教学的理念,在英国,首先从低年级开始,历史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走出课堂走近史料,从而在对大量史料的分析理解、判断整合当中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那么,美英等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对史料的研究和运用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从中有很多新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我去借鉴学习。
  国内也面临新世纪的挑战。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为了实施与推动改革,教育部相继在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课程标准专门就史料教学问题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建议。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国内有关期刊上发表了如《历史教科书对史料的运用》、《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等多篇文章。也有很多人对此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论述。此类的研究论述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其可取之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本地区本校特点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却很少见。这使我逐渐认识到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二、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一)利用幽默情趣的讲授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获得良好成绩的学生中各种因素的比例是:“好的学习习惯占33%,学习兴趣占2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要想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首当其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探索研究,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其对史料感兴趣,从而自觉的运用于正文当中。当然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我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研究探索,对此我一直在努力。我的切入点是图片,因为图片的直观性、生动性,决定其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对正文以外的补充史料引起他们注意的习惯。面对教材提供的图片,我从多个角度,以通俗、独特的方式去介绍给学生,这是最主要的。如果平淡无奇,一带而过就往往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精心选取恰当的史料。选择史料是教师教学中又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有意识选择好恰当的史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否则,既浪费时间又适得其反。所谓选择史料,是指在同类性质的史料甚多的情况下,挑选其中最能准确地说明问题的典型史料,并不是指可以凭主观的意愿去挑选适合自己观点的史料。论点来源于史料,有怎样的史料,就可得出怎样的观点,而不可反过来,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去选用史料。“有意识”不是说只运用符合自己预定想法的史料,不适合者则不用,这已违反了科学的认识规律。所以,这里所谓的“有意识”是指众多史料中,最贴切,最适合的史料:讲到解放战争初期,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面对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课本讲道: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这样简要的叙述,虽然极大的概括了当时史实,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逃跑,是有计划的撤退。难免有些缺乏说服力。那么选择怎样的一则史料来补充说明呢?可以讲一些转战陕北以后的胜战,如,青化贬、羊马河等战役中我们是如何打了胜仗,所以“撤出延安不是逃跑。”这样的讲述未免还是有些牵强。对此,我选择了如下这段史料:在临走前,毛泽东同志做好了一切部署,又让身边的警卫员把窑洞打扫干净,把书摆齐,说:“让他们(胡宗南)看看我们都是看什么书的。”这时,警卫员报告说胡宗南的部队已经到了城门口。大家都在为毛泽东和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的安全担心时,毛泽东同志仍镇定自若的走出窑洞,对身边的同志说:“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之后,开始领导同志们转战陕北”。这样对当时细节的描述,我觉得比任何重大历史事件更有说服力。这样一讲,学生们就会明白,这的确不是逃跑。所以,选择史料必须是依据教学大纲中的重点,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众多的史料中选择最有典型的、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性的史料。所选的史料,一定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只有教师有意识的选择这样的史料来补充教学,才能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史实,从而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三)讲清细节。历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是过去性。很多史料都是当事人或撰述者经过主观反映的纪录。他们由于阶级立场、贯彻角度、认识水平和所属时代的局限等原因的限制,总会在所述中不可避免的掺进一些外在成分和主观因素。再加上表述上用一些冷僻字或伪善的语言,对学生准确地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者,历史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事件,而要提高学生客观准确地认识历史,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以整体的角度评价历史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讲清每一个细节。如:字词含义、所述内容、与正文关系等。还要深入分析史料,准确理解并拓展整合有关内容,从而提高史料阅读理解能力。这是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的一个环节。如:讲到“洋务运动”时为了更生动、准确的把握洋务运动的本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共同对曾国藩所述的一段史料进行分析:“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谭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在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正文,学生能够理解其目的为“师夷长技以自强”。在此基础上,再从字词入手对细节进行分析:访为寻找、募为招募、谭思为深思,“访募谭思之士”为召集一些有识之士之意。发为太平军、捻为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嘉庆年间已有,后与太平军合作过,天津沦陷后捻军与一些太平军联合在长江以北一带活动,并在1865年歼火清朝有名的将军僧格林沁,但1868年最终被残酷镇压。勤远略为替皇帝解除外患。通过这样对字词的详解,能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材料的内容。之后我结合材料进一步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洋务派与新思想的倡导者“师夷长技”之直接目的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材料能回答出前者为“制夷”,就是抵御外来侵略;后者为“自强”,从而镇压人民的反抗一斗争并解除外患。对史料进行详细讲解、深入分析是学好历史的必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讲解分析当中我们还考虑到史料出自何人之手、此人的讲授客观与否、此事件的历史背景、此史料有无疑点、冷僻字词如何理解、与正文怎样呼应、怎样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等,利用分析法和归纳法,让学生正确理解、准确归纳其本质及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希望房子崩溃,但我们却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从这段话中,学生很容易看到,林肯政府对国家统 一的渴望和决心。很快美国的确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分裂之家”的确“不能持久”。然而百年后,面对台湾问题,我们也认为是“分裂之家不能持久”也和百年前的美国一样,“期望它停止分裂”。我们也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并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和当时的美国一样,为了国家的统一而努力。“事不同而理同”。对这一点,美国人有着与我们相似的历史,他们深有感触,所以更应该理解、支持才是。而事实上却相反,从而体现出美国的霸权主义的本质。
  作者单位:贵州省物资学校
  参考文献:
  [1]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第一版
  [2]王兵.《冲刺阶段历史备考四项注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5期
  [3]钟启泉主编,有宝华著.《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第一版
  [4]常凤昆,郭桂兰主编.《实用历史教育学》.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10.第一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