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生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峰丽
生物学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生命活动规律的起点,是推动学生探求生物学知识、获得能力的意向活动,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没有兴趣的生物学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因为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一、重视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本身是枯燥的,学生并不会对所有的内容都有兴趣,教师要通过处理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材中“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篇幅文字对拉马克、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进化理论进行阐述,然而学生却对这些深奥的理论毫无兴趣,或者有好多学生队为这些理论学完后除了考试外,别无他用。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用这三种不同的理论分别解释为长颈鹿的成因,学生的兴趣高涨,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抢答: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认为长颈鹿一直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所以脖子长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脖子短的长颈鹿由于吃不到高处的树叶都饿死了,剩下来的都是脖子长的长颈鹿了,另外由于达尔文受拉马克用进废退理论的影响,认为长颈鹿经常使用它们的长脖子,因此现代的长颈鹿的脖子更长了……。学生积极参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心满意足,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也就实现了学习角色的转变,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二、教学方法灵活。增强学生兴趣
中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空泛的说教,要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以快乐的方式接受生物学学习。例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有关物种和隔离概念的记忆,学生却往往因为记忆的内容过于单调和生涩而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怎样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将这些生涩复杂的理论变得美丽自然引人人胜,不知不觉地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呢?我给学生准备了棕熊和北极熊的故事影片,特意去掉了解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隔离与物种形成的相关内容,对比加拉帕戈斯群岛雀的进化过程,用“隔离”“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基因交流”叫物种”相关词语,扩充和讲述棕熊和北极熊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中俨然成了编剧,都很认真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着北极熊跟棕熊之间由于地理隔离逐渐演变成生殖隔离,由一个物种进化成两个物种的过程,甚至有学生写出一只棕熊和一只北极熊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动人,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更是兴致高涨,充满快乐,充满激情,对生物课充满期待。
三、充分理解学生,保护学生兴趣,
中学生物学科具有特殊性,学生经过初一、初二的学习,通过生物课程会考,则标志着初中阶段生物学学习结束了。到了高中,生物属于选修科目,大部分学生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业水平测试通过了,生物学学习也就结束了。因此,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但学生喜爱生物的天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验实习较多的生物学科特性,使很多学生对生物学科有着独特兴趣。作为生物学教师,如果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顾,那么学生原本有的兴趣就会消失殆尽,这就需要我们从生物学教材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地方的实际上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合作,保护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
四、科学实施评价,提升学生兴趣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全体,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设平等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在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体验学习的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保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要努力营造出一个和谐、欢快的教学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一个肯定眼神或者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积极上进的最好的动力。
激发兴趣、增强兴趣、昧持兴趣、提升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中学生物学教师应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只有让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和爱好,学生才能轻松愉快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