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公共教育理论课整体改革构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堪宇
摘要:师范院校公共教育理论课的改革是个整体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方面:在观念上要重视;及时更新并整合课程内容;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行多元的管理和评价方式。
关键词:师范院校;救育理论课;整体改革
教育理论课是师范院校开设的重要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素质,集中体现了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的特色。长期以来,教育理论课教学对师范院校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诸多新要求,传统的教育理论课教学亟须改革。考虑到以往也有过教育理论课的一些改革却难以落到实处的状况,特提出整体改革的构想。
一、观念上要重视
可以说,教育理论课在师范院校中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被视为师范院校各个专业都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一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包括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教育理论课可有可无,与教学实践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在课程结构和设置、课时分配、学生学习等方面都没有应有的“待遇”。
师范院校必须注重“学术性”,因为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但师范院校更应注重“师范性”,不然就难以把师范院校和其它院校区分开来而使师范院校失去自己的特色。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其中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或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没有本体性知识难以胜任基本的学科教学需要,但仅有学科知识也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教育理论课蕴含了丰富的理念、观点、思想和方法等,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整合
教育理论课教材存在如下问题:内容陈旧,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理论体系不严密,覆盖面过宽而针对性不强;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技能。因此,需要进行课程与教材的改革。
(一)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课程门类
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只开设公共心理学、公共教育学等课程,往往停留在对教育理论的简单概括上,对于非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应用。因此,需要根据现实的教学实际,调整课程结构,如可以压缩普通教育学的内容而增开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研方法等科目,压缩普通心理学的内容而增开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研究等科目,并加开学科教学论、各科教材分析等实用性科目。对于这些课程可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可以仿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这些科目分成不同模块或单元,规定某些模块是必选内容,某些模块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二)扩充并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渗透
针对教材内容陈旧的状况,应当结合国内外新的科研成果,编写出质量高、体现时代特色、具有超前意识、起到指导作用的教育理论课教材。而对于学生普遍反映的学了教育理论课没有多少用的状况,其原因就在于师范院校的各个院系有着很强的学科性和专业性,而现有的教育理论课只是泛泛论述而并没有指明具体学科和专业应当如何去做。因此,在进行教育理论课教学时可分学科、专业进行;也可以在教材编写与教学时多联系具体的学科,或采用具体学科的问题或案例,以使教育理论课具有普遍的通用性又具有特定专业的适应性。在采用问题或案例时,也可以根据或结合本地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使得地方性院校突出培养特色;同时注意教育技能训练,包括普通话、板书、课件制作、实验操作等,培养师范生的实际的学科教学能力。
三、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僵化,这远远落后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因此需要变革以采用灵活多样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恰当采用讲授法,突出启发性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由于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所以讲授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以一定的讲授。在讲授时应当提倡启发式而反对注入式,即教师的讲解要精讲和略讲相结合,既精要地向学生概述知识的要点和体系,突出重点。又留有余地和空白,让师范生自己去补充和完善;或者提出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索并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讲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所救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技能。
(二)灵活采用其它方法,让学生参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得法”,有许多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和采用,但应当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方法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分课题学生自主讲课法,即每次上课时把教材每章、每节的重点、难点或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热点等,从不同的角度编制成一个个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后课下精心准备,下次课时上台讲解,然后让学生集体讨论、评价,教师加以补充、小结,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有关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能力。也可采用案例角色扮演、讨论法,即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案例,让几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十分广泛,可包括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况、案例反映的问题等。必要时可采用辩论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以使扮演和讨论不要脱离预定目的。
在课外,结合教学情况,搞好教育实习,让学生研究和解决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形成对教育活动的系统观点,为以后从教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还可以实行网络教学或辅导,为学生提供网络支持,即把优秀的教育案例、课程等资源放到网上让学生浏览、查询,并随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网上解答。可以有效缓解有限的课时数与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人数较多而师生相互交流较少、教学资源紧缺与教师资源难以共享等矛盾。
四、管理与评价的多元化
教育理论课的管理与评价在目前来说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听课,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考试时作弊等等,使得教育理论课的教学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从平时管理和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为教育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一)加强平时考评,实行形成性评价
教育理论课教师要在日常教课时加强考评工作,可随时对学生进行点名抽查。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学习出勤率,让学生能够学到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当然,这必须以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前提。对于平时表现突出者,可以加分。记入学期考评总成绩,也即学生平时的演练、参与等都可以算分。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行教考分离,评价方式多元化
学生对于教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也不如专业课,他们只求考试及格能过关,而教师深知学生的情况而抱着怕补考的麻烦和不整学生的态度,打分时主观性很强,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可实行教考分离措施,上课的教师不参与出题,或建立题库而从题库中抽题却不让任课教师得知,以逼着学生认真听课和学习,也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和辅导,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在考试时打破一份试卷给成绩的方式,即除了做试题以测评理论知识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写论文考查其教育科研与写作能力,让学生即兴讲课等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几位老师综合评分,结合平时考评,加上学生自评,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综合成绩,作为对学生考试的最终评定,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与素质进行全面考查。
(三)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学生也应当是评价的主体,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搞好自己的工作。在考试与考查过程中,可以留出某些余地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如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打一个分数,然后加权记入总分。对于教师的评定,学生也可以和自我评价的分数相对照,若有明显出入可以进行申诉,由专家评估组进行裁决与评价,如果学生的自我判断是正确的则可以采纳,从而可以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