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培训促进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峰
【摘 要】项目培训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开始、终止日期,培训资金保障。项目培训个体经济负担轻、针对性强、周期短,极易激发参与者热情、短时间内提高技能、培训成效显著。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为例,该培训以全面提高教师“技术素养”、“思辨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满足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迫切需求;注重理论与过程结合、技术与活动结合、言传与身教结合,在体验中感悟、模仿和提高,促使参培者在短时间内教育技术能力全面提高,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
【关键词】项目;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52―05
受地域条件、经济发展和培训师资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成为该地区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制约因素。引入“项目培训”,促进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大热点。下面,将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针对学科教师实施的《基础课程》培训为例,谈谈项目培训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 项目培训的定义
什么是项目?项目是为创建某一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而临时进行的一次性努力。对项目更具体的解释是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为特定客户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1]
什么是项目培训?根据项目的定义,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基础课程》培训(以下简称“基础课程培训”)特点,我们认为:项目培训是指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开始、终止日期,培训资金保障,旨在提高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素质的一项工作。以《基础课程》培训为例:目标明确――旨在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技术素养、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开始和终止日期明确――2006-2008年;培训资金保障――英特尔公司提供所需资金;其培训对象特定――中西部地区13个省的一线学科教师。
二 项目培训的优势分析。
1 项目培训较短时间内能快速提高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的某一方面的素质。相同任务的常规培训,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将大大增加。
以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为例:根据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的合作备忘录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2006-2008年度,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共同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截止2008年底,该项目已培训20万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按常规培训模式,完成如此规模的培训任务,预计会用四到五年的时间。
2 项目培训经费保障,减轻了参培者个体经济负担,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常规培训,经济负担由培训机构、学校、个人几个方面承担。在中西部地区专项教育补助经费缺少,学校经费紧张不能给予更多补助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想参加培训,只能自己承担大部分的培训费用。[2]因此,中西部地区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基础课程项目培训,解决了教师经济负担这一问题。该项目的培训及管理费用由合作单位――英特尔公司资助,在免费提供教材的基础上免费培训,减轻了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培训经济负担,受到基层学校和参培教师的交口称赞,成为主动参与培训的主要因素。据调查,仅以此项因素而转变参培态度的教师占85.5%。
3 项目培训科学严谨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能确保培训质量。
常规培训,最常用的培训管理模式为考勤、笔记、作业等,参培教师逆反心理严重,对立情绪强烈,难以主动参与,更不愿意主动思考。同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培训中,常规培训的管理模式也无法准确评估培训质量。
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严格按现代项目管理实施,注重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培训、快乐培训。任务驱动式的培训内容促使学员按时参培;运用随机分组策略代替不定时点名;以关注参与态度、任务完成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代替客观性检测。对于这样的培训管理,参培教师反馈积极:虽然不考勤、不检测,没有具体考核指标,但却是一次最有价值的培训。五天高强度(每天8:00-18:00)的培训虽然很苦,但很充实、很有收获!培训结束后的描述性反馈意见分类统计表明,“学有所获”高达60%;“痛、并快乐”者占35%以上;“太累”者不到3%;其它占2%。
4 学科教师对参与式的项目培训普遍反映良好。
区别于 “一位专家讲、众多教师记”的传统培训课堂,基础课程项目培训有了明显变化:一是由一线实践经验的老师和专家(有时以评估人员或是教学支持人员的方式出现)联合组成培训团队。这样的团队组合,一方面弥补了专家们一线实践经验欠缺;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一线骨干教师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注重学员亲身参与、角色体验,将枯燥的理论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受训者在过程里感悟、体会、提高。
参与该项目培训的教师在氛围宽松的课堂里平等交流,开心展示作品。一位教师对培训课堂这样描述:轻松愉快,又微带紧张,一改枯燥乏味的模式,使我们大多学员感到很欣慰,难忘!支持这样的……
表1:省级主讲教师培训(四川江油2班)每天反馈意见分类统计表
培训班40名学员,平均每天收到反馈意见38份。
三 项目培训的目标明确。
项目培训的目标明确,是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是促使特定人群某一方面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为例:针对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技能现状,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技术素养”、“思辨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满足了该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掌握信息技术和提高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的迫切需求。
目标一:技术素养
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技术素养状况令人堪忧,他们急切需要掌握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技术素养。基础课程培训的内容,包含了与教学活动联系紧密的图形处理、字处理、电子表格和多媒体等技术素养,所设计的各种任务活动与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相关。例如:“模块五―字处理”,字处理的必选活动为“考试卷”的制作,与所有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关。四个任选活动分别为制作“教学计划”、“班级快讯”、“教学挂图”、制作“奖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有的与班务工作有关,有的与学科教学有关,还有的与德育工作有关。不同学科的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熟悉和掌握相应的技能。教师纷纷称赞《基础课程》:真是一本培训的好教材;配套的电子版《技能手册》,似携带方便的一本技能“新华字典”。
目标二:思辨能力
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里,教师年龄偏大、起始水平较低,思辨能力不如人意。因地理环境和经费的制约,很少有机会进行专项的培训和训练。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提高思辨能力,并掌握其培养和训练的方法,用于教学实践。
基础课程以此为切入点,将思辨能力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培训过程始终。仅举一例:每个模块均设计了用“3-2-1”模式,结对分享上一模块家庭作业这一环节。所谓“3-2-1”结对分享模式,就是两个人一组就家庭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当一方就上一模块的家庭作业问题给出答案后,另一方针对其回答提出3个问题、点评喜欢的2件事情、提出1个建议;一轮进行完成后,两人互换角色,再按上面的过程进行交流。“3-2-1”结对分享这一环节的时间为5分钟,它要求随机分成的两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伙伴,然后完成两轮“3-2-1”的交流分享。
目标三:合作能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每一所学校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年龄老化和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导致观念落后,对“合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自身的合作能力较为薄弱。
针对这一情况,基础课程项目培训将增强合作能力与掌握促进合作的方法作为培训的一个主要目标:
一是每个模块的“3-2-1”结对分享,既是思辨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也是合作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培训中,第一二次的结对分享往往很少有小组能完成一轮“3-2-1”的结对分享。直到第五六次,才有小组完成两轮“3-2-1”结对分享。学员们在经历任务未能完成的失败后,不断总结分析:怎样才能迅速找到伙伴?怎样安排发问顺序?谁承担汇报的任务?合作的意识、合作的能力在反复训练中得到增强和提高。
二是通过电脑随机分组或其他形式的随机分组,不断变换合作学习的伙伴。通过增加学员交流的机会,来训练学员快速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在培训中,主讲老师会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助教反馈的各个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调整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促进合作能力培养。
三是助教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能适时干预,从而促进每一个学习小组顺利合作。通过反复地示范、引导,教师学会了促进合作的方法。许多教师反馈:以前理解的合作学习太简单化了,通过切身体验,知道什么叫做合作学习,怎样才能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用什么方式促进学生合作。
四 项目培训的策略研究
由于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其培训的模式与培训的策略较为新颖,广大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需要采用适当的策略开展项目培训。以基础课程培训为例,培训采用将理论与过程结合、技术与活动结合、言传与身教结合,注重在过程里感悟提高、活动中掌握技术、体验时传递理念等策略。
1 理论与过程结合,过程里感悟提高。
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传递理论和讲解方法,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不单独讲解课改理论和教学方法,而是将课程改革的理论渗透到培训的教学过程中,学员在具体的任务与活动里感知课改理论、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首先,贴近教师教学活动实际的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课改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
例如:《基础课程》模块五字处理。字处理的必选活动为“考试卷”,它就是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得最多的一项工作。任选活动的“教学计划”、“班级快讯”、“教学挂图”、“奖状”,有的与班务工作有关,有的与学科教学有关,还有的也与德育工作有关,都是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工作。
其次,关注每一位学员,让学员成为培训的主体,体现了课改关于师生主体地位改革的要求。
项目培训通过几个重要的环节,充分了解学员的思想状态、学习情绪和原有水平。一是课程开始前的培训前调查,对学员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二是每天培训结束后,学员以无记名方式写当天的反馈意见。充分了解学员当天学习状态,听取他们的教学建议,第二天开始培训前进行反馈;三是培训后调查,为培训积累经验,修改完善培训流程的时间分配。
“助教”在培训中的出现,让培训者更容易关注每一位学员,也确保了培训的低“失误率”。该项目的培训团队,一般由一位主讲和两位助教组成。助教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培训中的每一位学员,有重点的辅导、帮助。当学员提出疑问或是需要帮助时,助教会在第一时间靠近学员,适时给予支持。
另外,从培训的时间分配来看,绝大部分时间是学员在探索与创作、展示交流,很少有培训者滔滔不绝的讲授。
最后,以积极肯定为主、注重表现性评价,体现了课改关于评价方式改革的要求。
项目培训完成后,不会以检测的方式进行考核,而是根据学员培训期间的表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在培训过程中,对学员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依据的是“项目与活动评价量规”,使用的是“诤友”(后面有详细解释)式语句,为学员创设了“绝对安全”的心理环境参与学习和交流。
2 技术与活动结合,活动中掌握技术。
不同于常规的信息技术培训,基础课程项目培训将技术和任务活动紧密结合,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技术。
首先,项目提供了电子版的《技能手册》,为学员在任务活动中自己了解、学习和掌握技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针对零起点学科教师的《技能手册》,包含了教师教育活动所必备的技能,以树状网页的形式出现。该手册图文并茂,每一张图片就是一个操作步骤,方便教师自己根据需要去学习和查阅。同时,《技能手册》便于携带的特点,方便教师随时查阅。
其次,不同技能组的技能与相应的模块活动相结合,强调在活动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培训中,《技能手册》以一种工具的形式出现。主讲者只是简单介绍使用方法,不会花时间介绍每一项技能和指导学员学习技能,而是将每一组的技能与相关模块的必选和任选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完成任务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例如:“电子表格”的技能就在探索电子表格一个必做活动、和应用“电子表格”的四个任选活动之中。完成必做活动与任选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就需要掌握一项“电子表格”的技能,学员按照步骤,通过查看技能手册,一步一步地完成相应的作品。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学员通过查看技能手册自己便学会了从“打开电子表格程序”到“保存作品”这一系列的技能。通过四个任选活动的反复操作,学员逐渐熟悉每一项技能的运用。本模块结束时,“电子表格”常用技能已经基本掌握。
最后,将技术的提高与完成“挑战”紧密结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以“字处理”模块为例:必做活动是“考试卷”,在完成“考试卷”的过程中,学员学习和掌握字处理的基本技能。考虑到学员学习进度的差异,制作的步骤中增加了两个“挑战”部分,通过完成这两个“挑战”,就会进一步掌握“建立项目编号”和“将页码加入文档中”两项技能。只有当学员完成“挑战”部分后,其作品才有可能“超乎期望”。这样以来,学习的过程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3 言传与身教结合,体验时传递理念。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告诉我们:用行动来教育的,别人会跟着做;用空话来教育的,只能导致争吵。基础课程项目强调“身教”,淡化“言传”,注重传递过程中的模仿和角色体验。
首先,“要求学员做到的,培训者先做到”。以“遵守培训作息时间”为例:由于该项目培训的时间紧、任务重,五天时间完成两本教材二十四个模块的学习。因此,每天的培训时间均为8:00―18:00,晚上还有家庭作业。作为参与该项目培训的成人学员而言,有相当的难度。在此情况下,从事培训的教学人员、评估人员、管理人员都是每天提前半个小时进入培训教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也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工作的需要)。下午培训结束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还将召开培训后会议和整理培训教室。“身教”的效果显而易见:参与的学员都会经历抵触――坚持――积极参与这一转变。转变,不是因为培训开始前简单的“言传”要求而发生,而是因为参与项目的人员始终如一“身教”的结果。很多教师在培训最后的反馈中都会写道:这几天虽然辛苦,但培训的老师和管理的人员更辛苦,他们辛苦地付出,才让我们学到更多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继续传递中,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以身示范”!
其次,“要求学员掌握的,培训者多运用”。以“诤友”为例:“诤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在项目培训中,“诤友”概念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老师们传统的评价方式。鉴于初次接触“诤友”这一概念教师较多,培训教材提供肯定别人的范例,如“我喜欢你这样做…”、“这样做真得很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等句式。同时,还给出建设性反馈的范例“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我明白你想要怎么做了,但是如果…也许更好”、“如果你能…的话,我会更喜欢的”等句式让学员模仿。
培训中,教学人员对学员回答问题和作品的评价都采用“诤友”的句式。当学员未用或未能准确使用“诤友”的句式时,第一时间提醒学员,予以示范。通过反复操作训练,大多数学员培训后能使用或创造性的使用“诤友”的句式对他人的作品给予评价。
一位参培老师与笔者交流:以前评价别人的作品、观点、行为时,不知道怎样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模仿你们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现在知道如何运用“诤友”的句式给别人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会让对方感到难堪。
最后,“要求学员运用的,培训者常示范”。仅以“3-2-1”结对分享模式为例:这一结对分享模式要求学员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考虑到学员对这一概念陌生,两位助教会先做示范。通过助教示范,了解“3-2-1”模式的具体过程后,学员们容易模仿。同时,培训过程始终,无论是主讲教师或是助教人员,评价学员的作品或回答问题时,都坚持采用“3-2-1”模式与其交流。参培学员在耳濡目染和反复训练下,容易把握这一模式的精髓与实质。
一位50多岁的教师2007年6月14―18日参加培训后,对培训者示范这一做法有如下评论:模仿式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训后调查统计:85.8%以上的教师对课改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78.3%以上的教师有信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21世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65.7%以上的教师有信心将培训理念和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
五 项目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项目培训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培训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受到传统学习方式的挑战。以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为例:由于项目培训对象的特定性和培训方式的新颖性,传统的管理、培训、学习方式带给项目培训诸多阻力。
一是对项目及项目培训理解不充分,导致个别项目学校和参培教师对项目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项目学校在选派参培人员时,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的要求选派;一些参培学员未能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培训。特别是第三级的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师培训的时间、人员、管理不落实,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管理机构或基层学校有必要了解项目的特点与项目管理的要求。
二是部分中老年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新型的培训方式,影响了培训效果。根据这一问题,可采取允许作品或任务的多样性、逐渐同化观点。
三是一些参培教师对注重表现性评价的培训评价理解不到位,潜意识里只考虑最终的考核、检测成绩,导致培训的过程中不积极、不主动。这就需要培训者或管理者,当这一情况出现时,及时提醒学员注意表现性评价内容。
四是极个别教师按传统培训的管理模式要求自己,只注重考勤与笔记,导致不能完成任务和项目活动,影响个体培训效果。对于这一问题,淡化“笔记”与“考勤”,强调评价关注过程表现。
综上所述:项目培训在快速提高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加强项目培训研究,解决培训的认识问题和准确把握项目培训的特点及策略,必将会有效地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柳纯录,刘明亮.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丁俊华.李泽宇,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6).
[3] 康丽.新课程改革要让更多人去了解(访全国政协委员姚本棠)[N].中国教师报,2006:3-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