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在高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娟 李芳
摘 要: 探索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在高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过程和反思三大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建构主义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儿科护理》教学 教学改革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高职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程大多数是在二年级开设,由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时间的调整,学生下临床时间较早,《儿科护理》和内、外、妇几乎同时开设。前期没有接触临床课程,学生对疾病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学习《儿科护理》部分知识方面觉得抽象难懂,为此我们在我校2009级和2010级两届三年制护理专科生中,尝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构建在心理表现特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的知识过程。因此我们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1)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被动为主动;(2)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教学环境下,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习的问题必须是真实案例或情境;(4)多学科合作;(5)改革传统评价方式。
2.教学设计过程
2.1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了学习任务,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到客观、科学化,不同的知识类型,要求学生设计的学习任务有所不同。
2.2课前备学生。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护理专科学生,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很强,基本掌握了前期的基础课程的知识,具备主动学习条件。
2.3构建学习任务。三年制护理的临床课程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由于前期没有接触临床临床课程,学生在校学习《儿科护理》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对相应的疾病缺乏认识,因此在构建学习任务时,将本门课程分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实践中也包括临床实践和校内实践。学习理论前,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到医院收集儿科病室护理典型病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其次,理论知识学习后,利用见习机会,教师在临床科室中选择有代表性症状的患者,让学生进行护理评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这样既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2.4教学实施
2.4.1学生分组。将学生随机分成5组,每组9人,便于协作和讨论。教师将收集的典型病例,课前以问题的形式分别让这5组学生查阅资料和集中讨论,然后每组学生选出一名代表来讲解该疾病,其他4组学生评价。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肯定和点评。临床见习中,5组学生收集儿科病室中比较经典的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系统的患者的资料和相关病史。在采集病史的过程中,学生对疾病有了感性的认识,加深了临床印象,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4.2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已经是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强,而且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已具备扎实的前期基础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开辟了《儿科护理》网络学习平台,并提供一些网站和资料供学生查阅。
2.4.3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传统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难以充分反映学生自我构建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因此,除期末考试之外,我们还增加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这两项来源于学生认知过程和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沟通采集病史的能力。
3.思考
3.1传统的《儿科护理》教学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师觉得津津乐道,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人对环境的理解和意义建构的结果,学习的本质是双向建构,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建构,教师是学习者共同体的高级伙伴”。[1]为此,有必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
3.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2]如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度过大,就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芳,刘晓玲.教学中建构主义:高校教学理念的转换[J].高教探索,2003,(4):45-18.
[2]刘自新.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J].大连大学学报,2001,(3):9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