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进生活, 回归本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涛

  在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下,在新课程理念下,该用怎样的观点体现我们的新教材呢?
  一、生活观――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也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这样课本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搭起了一座平台。它说明了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素质,都可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比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向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四年级准备租车外出春游,老师和学生共328人。客运公司告知:大客车限坐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乘客30人,每辆租金600元。面对丰富的信息,教师请学生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讨论这几种租车方案,并思考:你认为哪种租车方案最好?学生读材料,看表格,再选择相关信息展开了评价、质疑,有的学生发现了原方案表中“每增加一辆大客车就减少两辆小客车”的规律,有的学生发现“租大客车按座位计算便宜些”,于是他们设计出多种租车方案:
  (a)3辆大客车,5辆小客车,坐330人,租金6000元;
  (b)4辆大客车,3辆小客车,坐330人,租金5800元;
  (c)5辆大客车,1辆小客车,坐330人,租金5600元;
  (d)6辆大客车,0辆小客车,坐360人,租金6000元。
  得出方案(c)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创新并不神秘,对于学生来说,每一种新的方案就是一种创新。
  二、人文观――变理性数学为人文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应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程理念。这就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的“数学只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片面认识,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走向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感受文化魅力,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如何使我们数学教育更富有人情味一点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操作。
  1.数学的活动化――“做”数学
  数学新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例如《10的加减法》一课中,让学生抛10个1元硬币,然后根据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中“创造”出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九》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苹果里卖出9个,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得出了多种计算“13-9”的方法。
  2.数学的情趣化――“玩”数学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时,课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场景:动物们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奔跑进行比赛。让学生猜测谁跑不快,引发学生求知欲,然后教师组织了“滚一滚”、“摸一摸”、“猜一猜”(学生编谜语说形体特征)、“堆一堆”、“数一数”、“搭一搭”等学生喜爱的游戏性活动贯穿全课。
  3.数学的问题化――“问”数学
  “问”数学并非通过教师问,学生答,在满堂问的过程中把知识一一问出来,而应以问题意识为核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中的问题应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悬而未决的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因为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圆片有的是硬纸板做的,有的是用布料做的,有的直接画在一张纸上不剪下来,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去探索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以问题意识为线索地“做”数学活动。这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于学生探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硬纸做的圆用滚动或绕绳的方法可测,但软布做的圆不能这样量,怎么办?”方法局限性的矛盾不断激活、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相互启发,得出用折叠方法:“先量出圆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周长,再推算整个圆的周长。”但面对纸上画的圆,这种方法又受到了挑战。这时学生便会自然转入更周密的探索之中。这样整个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综合观――变单科数学为综合数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并以开发、设置和实施综合课程的方式实现学校课程的综合化。但是,“数学”仍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其实,我们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已成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另外从学科交融来看,“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超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基础之上的,学科的所谓界限不应该是实线和直线,而应是虚线和曲线”。因此,我们应打破“学科中心”或“分科中心”的定势,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跳出数学教数学”。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活动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我曾设计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分小组去调查自己周围几户人家的每月用水用电用燃气的费用,并和去年相比制成复式统计图后,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并给这些居民提出一些建议。从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这种练习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