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薇

  摘 要: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越来越凸显出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新课改 教学改革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必须下一番工夫。我从事初中化学教研工作多年,在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使教和学协同发挥最佳作用,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建议化学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置身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参与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我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二、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是对化学实验。我在给学生上化学课时,首先以实验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1)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纸挂在黑板上,再将3%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白纸上,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2)水中生火(将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装沸水的烧杯中,用小气筒通入空气)。(3)清水变牛奶,白酒变汽酒。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而且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于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词语加以评价,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下的评价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结果性评价。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全面而又自由地发展,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宁,王粤敏.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现状的调查报告.化学教学,2008,(1).
  [2]付远鸿.加强实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