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本教育:让生态课堂别样美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玉金

  我市各学校贯彻执行《生态课堂评价标准》已有些时日,此标准实施以来,让一线教师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标准中对教师教学活动部分的评价要求。它要求老师讲授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展示的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针对这一部分,标准对此还作了特别的说明: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少于25分钟,即使总分在85以上也不能评为优,只能为良;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少于20分钟的,最高等第只能为合格。解读此标准,我们不难看出,“生态课堂”对教师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有了明确的要求。
  理想化的标准又该如何呈现理想化的课堂?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无论是名师还是普师,“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这样的课堂形式我们很少见到。许多名师向我们展示的课堂都有太多的预设,整篇课文的教学连贯起来无异于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温雅的诗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学生虽有许多精彩的表现,但是都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生成”的。教师很多时候不像教师,而像演员,演绎的是教师自己的生动与精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为此常感到困惑,40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15分钟,我们又该如何去实践呢?虽然近些年我一直不敢懈怠,理论学了一些,认识有了一点,但对生态课堂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直至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两书,学习了许多有识之士对贯彻实施生本教育的评论,阅读了其他一线教师对实施生本教育的教学论文,才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生态课堂”“生本教育”看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涵盖,体现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的深刻内涵,“为了让教育激扬生命”的基本理念。“生本教育”并不高深莫测,它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细节中,其实很多时候,你也许已经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只是自己并未发觉,或者发觉之后没有很好地去定位、去思考、去概括、去总结。“生本教育”对教师与课堂的要求可以用“简单”二字来形容。它对课堂的指标几乎是空的,它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大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力加强前置性学习(课前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储存与认知水平为起点先自学,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进行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有足够的时间高效、快乐地投入学习,教师无需预设太多,也不必把课堂设计成过于严密的流程图,只需要在简单、根本、开放的教学中,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真实地反馈自身水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去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
  根据语言学家平克的研究,儿童不仅仅有语言的本能,还有文法的本能、语言表意的本能,这些就意味着语文基本上不是依靠教,而应依靠学。在强大的学习本能面前,我们的许多教是多余的。实施“生本教育”,不需要你一定是名师,不需要你有过人的教学技巧,不需要你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你在课堂中需要做的,应该是以“不见自我”的方式去成就学生,在必要的时候,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标准中所提出的“老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展示的时间得到充分保证”不是随意设定,它有充足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的教学模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它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有的根本观念。基于这一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任何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1],都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与成长规律来办事,一定要摒弃那些短期行为与分数的课堂,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错,关注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将学生当作我们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改变拼音教学教学的方式,让拼音与识字紧密结合,让一部分学生提前阅读。我们要以图文并茂的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将阅读作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
  在中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读引读,重视感悟与积累。比如读《三顾茅庐》,就应该想到去读《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去了解三国的英雄;读《特殊的葬礼》,便主动了解总统演讲以后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模样……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引导他们说得有理有据;鼓励学生多读多背,从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大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做到读写结合,读有所悟,对优美精彩文段有独到的分析、见解,写作要做到“我手写我心”,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力求素质全面提升。学一篇课文前,学生能进行前置性学习,整体感知,了解其主要内容,然后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接着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如果教师在课堂能抓住学生学习的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就可以让课堂的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
  台湾某一学校,校训的第一条是“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所有看到的人都觉得奇怪,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再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你便能领会其中的精彩,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就意味着每一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可以做真实、快乐的自己,“我的人生”由“我”自己来书写。“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我想,这应该是实现生态课堂、实施生本教育的最终理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我们的“生本教育”就应该是他们成长的土壤,“生态课堂”就是帮助他长根、让他枝繁叶茂的最适合的方式方法,至于他是一棵什么树,他的生长高度与幅度如何,我们都不要过多地去考虑。因为我们相信,不论什么树,只要提供足够的养分,能够耐心地静静地等待,它就一定能长成一棵生机勃勃的树,每一片树叶、每一根枝条都能展现出最明艳的美丽。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生本教育专辑:从短期目标回到人的发展――生本教育引发的观念更新.人民教育,200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