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泽池
摘 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因此,要想彻悟英语习语,就得了解英语与汉语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本文采用对比法从生存环境、起源、比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习惯和历史典故七个方面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英汉 习语 文化 差异
引言
习语是语言中最具文化内涵的部分,具有完整且独特意义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等。习语能使话语显得有趣、有味,所以人们喜欢把它比作语言之盐。盐在烹饪中被称为百味之王,由此可见它们的重要性。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如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则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缘,长期以农立国,词汇中农谚丰富。如“瓜熟蒂落”、“解甲归田”、“枯木逢春”、“柴多火焰高”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是春天的象征,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就是对春天的讴歌: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风俗习惯差异
世界上各个民族,处于大体相同的生存环境中,其生产方式、思维习惯上必定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一定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世情风俗。比如西方人对狗的感情不亚于对人的感情,说某人幸运时就说他是个lucky dog,说人总有出头之日时就说“Every dog has his day.”,比喻“愈加之罪,何患无词”时就说“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不但自己爱狗,而且要求别人也爱,说“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而在中国人眼里,狗的形象多半是令人厌恶的,许多成语,如“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都是贬义词,至于落水狗、哈巴狗、走狗等都是为虎作伥的帮凶形象。在数字的认知上也存在差异。汉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阳两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所以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含义,体现在习语中有“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八拜之交”,“十全十美”等。另外“九”在中国被看成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中国人的天被分成九层,九重天即是最高处,因此有“九霄云外”、“九天揽月”等习语。而在英语中表示更深的程度时往往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加上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千恩万谢),to 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信奉佛教,而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曾说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s非常准确地将之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再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源于《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俱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相应的英文翻译是“to achieve 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其中的“salvation”(救赎)是典型的基督教用语。英语中有许多习语来自于《圣经》以及宗教仪式、宗教习俗。如Adam’s apple(亚当的苹果),forbidden fruit(禁果),to cross ones’fingers/to 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祈祷上帝保佑),bear one’s cross(背负十字架)等;另外一些习语则与地狱、魔鬼等有关,如:Go to the hell!(该死!),hell freezes over(绝无可能),talk of the devil(说到谁,谁就到),to give the devil his due(公平待人,平心而论)等。
四、思维习惯因素
思维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并表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中国和英美等国分属于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再加上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等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点同时也反映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中。例如:英语民族崇尚“天人相分”,认为人是高于自然的。不少英语谚语反映出了这种观念:Nothing is difficult to the man who will try.(世上无难事,只要人肯试);We must not lie down,and cry,God help us.(求神不如求己);No way is impossible to courage.(勇士面前无险路);Man will conquer nature.(人定胜天)。而数千年以来,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汉民族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做事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活上畏天知命,即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从行为方式上同样映射上述的两种思想,英语民族在行为方式上则表现为主动而与众不同的特点,表现了他们奋力进取的态度,如:Success belongs to the persevering.(胜利属于坚忍不拔的人);He that falls today may be up again tomorrow.(今天跌倒的人也许明天就会站起);Doing is better than saying.(行胜于言)。而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汉民族的让而不争的儒家文化要求主体去适应客体,不少习语表现了这种行为方式:“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等(刘永红,2000)。但同为人类文明,汉英两个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相同的思维。如汉语中同样有着许多鼓励人们积极采取行动的习语:“穷则思变”,“天无绝人之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结语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而语言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习语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承载了英汉两个民族文明的许多共性的同时更多的是差异。英汉民族都有着几千年的璀璨文明,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各自的语言与文化都在交相辉映。对于两种不同语系的研究,重要的是揭示其文化内涵,来展示两者存在的差异性,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最终实现人类交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永红.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J].英语学习,2000.
[3]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3).
[5]田雨三,胡君倩.圣经典故与用法实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
[6]Cook,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Edward,S.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Brace.,19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