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花文芳
摘要: 阅读是人们获取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活动,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方法指导很重要,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 课外 阅读方法 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活动,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阅读的各类阅读图书和报刊。面对这样的要求,当下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做呢?笔者认为除了要上好语文课外,还要指导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分阶段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选择适当的书籍和科学的阅读方法。
适合高中学生读的书浩如烟海,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学生喜欢读却未必适合他们读的各种各样的书。比如大量的带有色情描写的武侠、言情小说,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恐怖小说、游戏指导书,等等。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有些学生就因为沉溺于坏书中而导致学业荒废,令人担忧。这就特别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和科学推荐了。教师在推荐书籍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客观情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渐强,因而要推荐一些特别能够陶冶他们情操的名家名篇,如《新课程标准》中指定的书目,《论语》、《孟子》、《庄子》、四大名著、《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等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推荐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文艺批评、美学等书籍,条件许可的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那么作为学生怎样才能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呢?这还需要教师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懂得一些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在指导时要依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读写结合法
勤于动笔,是学好语文的好方法。徐特立老先生有一条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我说的“写”包括摘录和写作。
(一)摘录
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小段文字。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一次阅读课,学生进入阅览室面对众多的报刊杂志,他们通常东翻翻西翻翻,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因此要求学生备有一个摘抄本(在上阅读课时使用),并规定每次阅读课至少摘抄500字内容,将有价值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优美语段等分类摘抄。摘抄时指导他们不要断章取义,要尊重原文,并在末尾注明出处。对他们的摘抄本不定期的抽查,并给予相应评价。有时组织全班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一段时间后,形成习惯,阅读课效果有明显改善。
(二)写点评和读后感等
现在家长很愿意往孩子身上投资,所以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学生几乎人人有藏书,这些书大多是名著。对于这样大块头的书,很多学生不愿意去看。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读书任务,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比如让学生三到四个月之内读完一本诸如《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或者写对其中人物的评价等,形式不限,安排时间全班交流,优秀习作可推荐到本校的文学社去发表或其他报刊发表,这样会使学生慢慢提高阅读兴趣。
(三)仿写文章
从好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章法技巧,可以从莫泊桑的文章中学写曲折,从孟子的文中学习雄辩,从钱钟书的书中学习语言,等等。在阅读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去仿写,这样日积月累,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二、筛选阅读法
这种方法在学生的具体阅读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拿到一本杂志或小说不是非得逐字逐句地去阅读,可以指导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只选取其中最精辟的部分加以精读,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知识及写作技巧。就是阅读名家名篇也要有所鉴别,有所取舍,而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比如一部《史记》有一百三十篇,无须篇篇都精读,但对其中最为精彩的《项羽本纪》尤其是“鸿门宴”、“垓下之围”等要细细品味。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省时省力,又可以吸取营养,但要注意筛选后不能只看选中的读物,而对其它读物一点也不看,与被选中的读物有联系或互补读物还应读一些,做到有目的地翻翻即可。比如我们在学习《<史记>选读》的时候,可以依据课后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补充性阅读,读司马迁的传记和相关的研究文章与专著等。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时间,做到重点阅读。
三、空白阅读法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我们在阅读时,因为和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所以交流就不构成反馈。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作者的创作空白,将作家“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利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读出意味来。
运用“空白”阅读法要在抓住“不空白”之处,体会出作者在空白之处表达的意思。先要弄懂“不空白”之处的内容,因为这是读出“空白”之处含义的基础。如莫泊桑在叙述路瓦栽夫人以十年的艰辛劳苦偿还三万六千法郎的可怕债务之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可是我那一个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但读者却从中读出了造化弄人的残酷。同时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揣摩“空白”之处的深刻含义,这也就是常说的读文章要“知人论世”。
阅读方法有很多种,但一定要找到一种适用于自己学生的,并且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
当然单纯的教师指导,只是从客观上给学生以帮助。真正的阅读是学生自己来进行的,这就对学生的主观态度有了一定的要求。我认为学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专心致志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说:“读书者当将此身葬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他认为把“此身葬在书中”的精神专一的态度足以增进阅读的兴趣、记忆力与理解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生在一堂阅读课里去换三四回书,这样频繁的换书,对所读的书能留下多少印象呢?如果读书时做不到专心致志,势必白白浪费时间,只能是浮光掠影罢了。怎样减少读书时走神的次数呢?我认为要在读书时树立目标。苏轼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做一次,求实际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做此。”依照苏轼的意思去做的话,每次读书时,心中先有一个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去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比方说读《围城》时,第一遍可以只关注对人物刻画的技巧,第二遍再体味其中比喻的妙用,第三遍学习写作的章法,等等。这样每一本书读过数次后,即可将其中各方面资料搜集整理起来。有了目标,读书时也就自然会专心起来。
(二)要循序渐进
这实际是要遵循学习的规律来安排读书的进度,不可一味求快。“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朱熹的这段话就是说要依照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读书的进程。读书内容的难易、速度的快慢和数量的多少要量力而行,不必急于求成。
(三)要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涵泳,就是要有客观的态度,还书籍的本来面目。“放宽心,以他说观他说,以物观物,……”就是要能随时接受新见解或新解释的态度,同时要有公正的态度,不要有好高务奇的态度。平时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读后感中常常出现一些凭个人主观感受写出的观点。比如读到写秋的诗歌,那他肯定要说到凄凉、伤感或萧条等,实际上有的诗歌中的“秋”只是为了点明一个时间而已。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革命,世界范围内图书、报刊、资料以密集的文字出现,使当今世界读者面临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资料对读者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所以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和门径,以迎接面临的挑战。
总之,中学生的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通过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综合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沈龙明.中学生读写技法108种[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2]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方蕊.中美阅读教学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