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分制背景下优化教学管理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莉 罗 旭 陈大鹏

  摘要: 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推行学分制,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行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变革。但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分析学分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推行学分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就优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 学分制 高校 教学管理
  
  一、学分制背景下优化教务管理的意义
  
  教学管理是指为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将教学计划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指令而采取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控制等管理活动,以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和各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其常规管理包括招生工作、考试管理、学籍实践、教材和教学设备的管理、教务统计和教务档案管理等工作。
  学分制是一种兼容多规格人才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制度,教学管理远比学年制复杂得多。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正在为我国大多数高校所接受并努力实践。目前我国高校推行的学分制各有差别,归纳起来有完全学分制(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学年学分制(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计划学分制(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复合学分制(少数工科或医科大学)、全面加权学分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整合学分制等。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推行的都基本上是学年学分制,最典型的特征是:有基本的修业年限(本科4年制),但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年限内(一般为3-6年)选择提前或推后毕业,有年级和班级之分。
  学分制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的框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加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分散性与流动性。因此,也带来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这就要求优化现有的教务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进而建立起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教学管理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实施的学分制已呈现程序化、系统化和成熟化的特点,但也出现了发展中的瓶颈。究其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与学分制配套教学管理制度,造成了学分制的封闭发展,直接影响到学分制的有效实施。我校自2005年开始对2005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选课范围狭窄。高校扩招和我校新校区建设的滞后使得教学资源如教室资源、多媒体实施以及实验实施的严重不足,这导致了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如课程时间、考试时间冲突、实验设备紧张等。这些都使得学生选课时自由度较小、选课范围狭窄。
  2.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弹性不够。原则上按照学分制教学计划学生可以提前一年完成学业,但现有的教学计划使学生选课时很难在三年内完成全部学业。现有情况下学生虽然可以实现跨年级跨专业提前选修教学计划里的课程,但此类课程往往优先满足应修读年级和应修读专业的需要,因为资源的约束,对于“跨”选的学生来说,空间比较小,还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
  3.学生盲目选课,缺乏一定的限制,造成知识结构的割裂。实行学分制将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但现有情况下的限制较小,出现了一部分学生盲目选课,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趋易避难,避重就轻,专门选择那些难度小、容易通过的课程,或者是选修要求不严的教师的课程,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4.师资的数量和素质,影响了学分制的发展。实施学分制的关键是教师,由于学校的连年扩招,我校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常规课堂教学,无法花较多的精力去开设较多较好的选修课。这导致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很有限,质量也不高,学生选修的课程对自己设计的成才目标有一定的距离,没有起到实行学分制的真正目的。
  5.大班教学的现象更加突出。在学分制下,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选课人数相差悬殊,甚至学生都集中到一个教学班里,导致部分课程出现相对量的大班教学,比如我校的《运筹学》课程曾出现过近200人的大教学班。大班教学容易引起教师上课被动、师生互动性不强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等问题,这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三、优化教务管理的建议
  
  鉴于我校教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优化教务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基本设施的投入力度。学校应多购置与现有教师资源相配备的多媒体资源,并购置与现有部分专业相关的实验设施、加快新校区教学楼、实验楼的施工进度,尽快改变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用优惠政策引进与现有专业相关的人才,补充现有教师资源。其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实行学分制需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扩大课程的可选范围,加强文理渗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加强对学生指导。为此,学校要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营造“引进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要加大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规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考核制度。学校应规定同一类型的必修课考核标准要一致,特别是同一门课程应建立统考同评制度。对于选修类课程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考核制度,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考核标准要一致,避免学生在选课时总选择考试易通过的教师。
  4.加强对学业导师的监督,使现有学业导师在学生选课使时更大的作用。我校现有的学业导师只是在选课时对学生选课做指导,具体学生选什么课、选多少课绝大多数导师不去过问。学校应对学业导师进行硬性规定,每位学业导师要知道每位具体的选课情况,选课中出现避重就轻、趋易避难的状况时,学业导师有权进行干涉。
  总之,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实施工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使学分制的实施逐步得到实施。
  
  参考文献:
  [1]金祖庆,赵雷洪.学分制模式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马化龙,叶望,余玉龙.关于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凌华南,王晓霞.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质量改进.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