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切口,妙文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以小见大”是写作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即通过小事反映大的主题;通过细节展示精神风貌。我们常说,“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就有这样的作用,它可以四两拨千斤,可以见微知著。我们在写作中如何才能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巧抓小素材
  对于一些大的主题,可以从那些细小的、典型的素材入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巴尔扎克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样的小事件、小人物往往能够反映大的主题,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可以很好地避免泛泛而谈、空洞肤浅的缺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人生”是一个弘大的、宽泛的命题,作者巧妙地由眼前茂盛的紫藤萝联想起十多年前的那株零落的紫藤萝,由花及人,“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而对人生这个大的命题有了深刻的感悟。
  再如黄诗涓同学的《一分钟的错,一生的错》(本期所刊文章)就是这样选材的。小作者通过对自己一次日常作业本差点儿没有找到这件小事的生动叙述,自然得出人生哲理――“一分钟的错,也可能是一生的错!”
  二、妙用细节
  穆青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是文章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能够最有效地展示人物精神品质以及时代背景等。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细节描写: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这个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克拉丽丝怕花钱以及虚荣好面子的特点。
  再如陈麒鸿同学的《老乞丐》(本期所刊文章)一文中的细节描写:
  “我惊愕地望着他,他却没有看我,自顾自地说下去:‘人的虚荣心是很强的,你赢了我一次又一次,久而久之,你就会目中无人,这对你今后与他人对弈很是不利。这几天我不再让着你,就是要让你明白,不要小看了别人,也不要错看了别人。我虽说是一个老乞丐,但也不至于一无是处……’
  我心中充满了震惊,看他的目光中也瞬时充满了敬意。我原以为他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象棋本领而已,万万没想到他这样做却是为了我。回想起之前的轻视与不屑,我深深地低下了头。”
  这一段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乞丐的智慧与伟大以及“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内心的惭愧。
  环境的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主题的表现以及时代背景的交代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如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写道: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炮楼的小窗子”“阴森黑暗”这一环境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当时白洋淀一带遭受日军的严密封锁,而“唱歌的声音”“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这些细节表现了抗日军民面对敌人的封锁充满信心,同仇敌忾,英勇无畏。
  再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充满了渴望。
  总而言之,写作中要善于运用小切口,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平凡的素材中展示大主题,从细节中展示人物精神、时代风貌。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321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