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脑梗死急症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及免疫指标IL―6、Ig G、C3的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内分泌因子及免疫指标IL-6、Ig G、C3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并同期选取门诊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清IL-6、IG G、C3水平,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3水平、IL-6、IG 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病例16例(26.7%),硬斑病例19例(30.0),混合斑病例13例(21.7%),软斑病例12例(20.0%)。结论 急性脑梗死与血清IL-6、IG G及C3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IL-6;IG G;C3
  脑梗死也叫缺血性脑卒中,该病主要是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从而所引起的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现象[1]。该病发病急,且病情发展快,对患者健康的威胁性极大[2]。为了探讨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与IL-6、IG G及C3的关系,本研究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相关检测,并与健康人群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符合全国第四届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最小32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60.5±10.6)岁。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7例,女23例,患者年龄最小33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62.3±5.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48h内入院,且患者发病后48h内神经功能缺损呈阶梯式加重;2)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患者;4)所有患者入院前2周内未服用过抗炎药物。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排除不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2)排除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3)排除瘫痪肢体肌力大于等于4级的患者;4)排除有出血史的患者;5)排除伴有消化道溃疡或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6)排除血小板计数小于90×109/L的患者 [3]。
  1.3方法
  观察组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血,采用乳胶比浊法测定C3的含量,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L-6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动脉斑块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定检验标准为0.05,当P<0.05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C3、血清IL-6水平分析
  观察组患者血清C3水平、IL-6、IG 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C3、血清IL-6、IG G水平分析
  组别 n C3(mg/L) IL-6(ng/mL) IG G(pg/mL)
  观察组 60 5.74±2.25 0.72±0.022 15.45 ±5.21
  对照组 60 1.52±0.95 0.30±0.016 9.25±1.56
  t 10.569 12.554 23.541
  P <0.05 <0.05 <0.05
  2.2颈部血管超声分型C3水平比较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无斑块病例16例(26.7%),硬斑病例19例(30.0),混合斑病例13例(21.7%),软斑病例12例(20.0%)。各分型患者C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组患者C3水平最高(P<0.05)。详见表2。
  表2 颈部血管超声分型C3水平比较
  颈部血管超声分型 n C3(mg/L) F P
  无斑块组 16 2.32±0.41 115.5 <0.05
  硬斑组 19 3.95±1.02
  混合斑组 13 6.82±2.25
  软斑组 12 9.24±2.06
  2.3IL-6、IG G与颈部血管超声分型斑块的比较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无斑块病例16例(26.7%),硬斑病例19例(30.0),混合斑病例13例(21.7%),软斑病例12例(20.0%),各分型患者IL-6、IG 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组患者IL-6、IG G水平最高(P<0.05)。详见表3
  表3 IL-6、IG G与颈部血管超声分型斑块的比较
  颈部血管超声分型 n IL-6(ng/mL) IG G(pg/mL) F P
  无斑块组 16 0.31±0.001 8.42 ±5.22 120.2 <0.05
  硬斑组 19 0.62±0.034 11.12 ±5.31
  混合斑组 13 0.72±0.022 12.11 ±5.03
  软斑组 12 0.51±0.061 10.12 ±4.12
  3.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的基础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官腔狭窄以及脑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脑局部供血不足,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促使血管壁损伤,进一步促使血小板凝集,从而形成不稳定斑块[4]。
  C3是炎症反应过程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因子之一,国内外多项研究指出[5],高C3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当其值超出正常范围后可刺激动脉粥样斑块内CRP的合成,加剧斑块的不稳定性,使之破裂而造成栓塞以及血栓的形成。软斑和混合斑同属于不稳定斑块,有相似的病理特征,这一结果提示血清C3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粥样硬化斑块越不稳定,C3水平越高。IL-6不含类血红素结合区,主要在巨噬细胞分泌,可作用于弹性蛋白、明胶胶原纤维等。IL-6表达量的增高,提示组织塑形、组织恢复或病理修复所需增加。IG G主要由巨噬细胞以酶原的方式分泌,作用于多种细胞外基质。本组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G 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血清IL-6、IG G水平的提高与炎症反应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与血清IL-6、IG G及C3水平密切相关,临床上应注意相关指标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汤志利,席君.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3,48(8):704-705.
  [2] 吴凌峰,曹文锋,屈新辉等.rtPA静脉治疗14例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12,47(7):591-593.
  [3] 肖文,李仓霞,薛海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3):266-268.
  [4] 薛茜,赵宝民,邹玉安等.C反应蛋白水平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505-507.
  [5] 汪云,曹金霞,姜建东等.和肽素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近期预后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4,(32):4335-43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40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