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构建语文课堂新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课堂是传播、交流文化的地方,课堂本身也应当具有文化特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与时俱进的语文课堂新文化,践行全新的教学理念,达成全新的课程目标,构建全新的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用爱心构建快乐课堂;二、用热心构建和谐课堂;三、用耐心构建人文课堂;四、用信心构建生活课堂;五、用恒心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新文化 爱心 热心 耐心 信心 恒心
新的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课堂文化,呼唤全新的教学理念,呼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效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体现注重思维过程,注重学习方法,注重品格的塑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来构建这新的语文课堂文化呢?我认为至少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用爱心构建快乐课堂
爱是一种沟通,一种包容,一种接纳,一种力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有真正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接纳该教师的全部,才能向教师毫无保留敞开自己的心扉,提出自己的疑问,说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只要教师付出真诚的爱心,就能消除他们心中自卑的阴影,唤醒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从教师的关爱中体验情感的支持,从而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并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和引导好学生学习。“好问”是中小学学生的天性,面对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学生,面对着他们提出的各种“幼稚”、“天真”的问题甚至“刁钻”、“古怪”的回答,教师的态度应该怎样?新课堂文化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给学生应有的鼓励和指导。教师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问”的天性,即使学生的问题是那么的“幼稚”、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刁钻”,作为教师,不要轻易地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螳螂捕蝉》一课,有同学提问:“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对这个问题,应从多侧面来分析。从少年一开始手拿弹弓来分析,他早就在心里想好了这个故事,弹弓只是一个道具而已。也可分析为少年这样做只是为了在一个愉快的早晨与楚王巧遇,然后在一个愉快的活动中抓住时机委婉地向楚王提出劝谏,可能就在这时,他恰好看到了螳螂捕蝉这一幕,于是灵机一动,借题发挥,不留痕迹。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能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的身心才能得以舒展思维活跃;师生真情关爱,民主平等,使得师生和谐共处、情感交融、愉悦互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相反,没有尊重的课堂没有体现生命的“需要”,更谈不是生命的发展。
因此,新课堂文化认为,生命的课堂应该是尊重生命的独立,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脉搏”跳动,在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中,共享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实体验。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彭泽平说:“好的课堂在于精神生命的涌动”。
二、用热心构建和谐课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生命力的小环境。由这些独立的生命体组成的课堂无疑便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生态园,学生就是生态园中花、草和树木,而教师就是生态园中辛勤劳动的园丁。为了使生态园更生态、更美丽,更和谐,课堂教学就要讲究教与学要平衡、师与生要平衡、引导与探索要平衡。这一系列的平衡是建立在师生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和谐的生态环境,才能培养出美丽、生态的生态园。
教学中要时时创造和谐教育环境,还学生学习空间。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根本性断伤的结果。”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课堂文化已经远远地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新课堂文化指出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顺应学生语文学习的自然,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必须顺应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发展。如;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让学生展开辩论:扫路人究竟该不该留在天游峰?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对话。认为该留的说出理由,认为不该留的也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课堂上的师生平等、和谐共处的教学环境呼之即出,师生的“教”和“学”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三、用耐心构建人文课堂
走进学生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素质教育指出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而,面向全体学生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片面地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呈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课堂空间,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个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发展要求,满足学生独立个体的需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宽松的教学环境下,让他们在快乐地学习、自由地成长,然后,逐渐发现他们各自的天赋,然后才有的放矢的“施肥灌溉”,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开发他们各自的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环境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教师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温暖学生的心房。这样的教学真正地体现了教与学平衡、引导与探索平衡、师与生平衡,更重要的是它完全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主义精神。对那些语文基础差,理解能力欠缺的同学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这样才能有利于后进生的成长。
因此,新课堂文化认为,生态的课堂教育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学生的各自的天性,在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气氛中,让这些“小树” 快乐地学习、自由地成长;这种新语文课堂文化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重新解读教育,重新发现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
四、用信心构建生活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世界处处即生活,处处有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学校的课堂也是生活,也是教育。
⑴联系实际生活,唤醒学生“认知”-。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更不是人的大脑天生固有的,而是由先人通过了解、认识,经过反复地实践和研究得出的经验总结,语文作为一门实用的语言,也是如此,它的内容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语文课本每一单元的作文话题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事例,因而,新课堂文化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每一节课堂的话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切实地开发课堂上的课程资源,灵活地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信息与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事例纳入语文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后进生,让他们自己去认识语文,领悟语文知识,了解社会生活。日积月累,从而让他们懂得自己今后在语文学习中如何发展,并怎样去实现发展。
⑵借助媒体教学,还原实际生活。课堂是生活。学校提倡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作文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生活实践,把作文课堂缩影成学生探索社会的窗口,通过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从惧怕作文的臆想中带回现实生活中来,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教学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向父母表达爱》,我结合母亲节让同学回家给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向父母敬一份孝心,让他们抒真情表真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熏陶了他们的情操。
五、用恒心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指出新课程的实施以突出学生主体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炼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体,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体验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⑴突出学生主体,关注个体差异。课堂是教师的“阵地”,也是学生的“战场”。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的作用,不能避实就虚。否则就会陷入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圈子里。新课堂文化的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组织语文教学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学习、钻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存在,对于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仅凭教师的每一次45分钟课堂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更多的、更合理的时间应留给师生共同解决学习困难、研究学习课题和探索知识奥秘。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引导他们克服学习困难,解开学习的心结,带领他们由语文课文进入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学习、探索,让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他们越有机会表现自己,就越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在不断的表现中产生了自我发展的要求和愿望,由此来推动他们主动把握机会,争取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⑵注重参与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农村小学的学生独立性差,依赖心强,缺少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创新求实的坚强意志。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让有些学生失去信心,他们完全依赖教师的传授,甚至连答案也希望教师给出,更不用说让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病。新课堂文化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教师要处理好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比如说,从贴近生活的教材入手,让学生感悟身边的生活琐事,用日记写下自己经历过的事;从身边的具体事,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实际生活,到公园、体育馆、街市或田野去体验语文生活、去学习语文、去运用语文,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中他们就会从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能使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由繁琐到简单,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⑶展开师生对话,引导探究学习。新课堂文化提出师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因此,语文课堂文化既包括了师生间的互动对话练习,生生间的互动会话交流,也包括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共同探究。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语言和知识点讲授,学生被动在接受教师的传授,课堂上缺乏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新课堂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组织课堂教学,推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于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来说,还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倡合作学习,使班级形成一感股自由对话、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良好学习风气,让他们在自主自由地探讨中,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也让学生在快乐的合作学习中,总结出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⑷作出自我评价,释放自我能量。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及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绝对不是一场英语竞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绝不能只看成绩而不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对学说生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尽量多鼓励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总结自己语文学习的得失,为调整自己以后的学习目标、制定更好的学习计划作好了铺垫。这不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持续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效。这是学生对自己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表现。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自我评价引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的工作空间。
总之,要构建新的课堂文化中,教师就必须以当前教育的神圣使命为依据,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