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控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黄脊竹蝗是目前六安市毛竹生产中主要的虫害之一。该文介绍了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当地防控实际,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控对策,主要包括:完善现有的虫情监测体系、人工清除卵块、改造林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关键词: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原因;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6-0043-02
  黄脊竹蝗学名Ceracris kiangsu Tsai,属于网翅蝗科竹蝗属,又称为蝗虫、竹蝗等,寄主超过25种,其中主要对毛竹产生危害,也可对水竹、刚竹产生危害。一般竹子上发生黄脊竹蝗危害时,可将全部竹叶吃光,远看竹林呈现“火烧”状,发病的竹子竹腔内积水,丧失其经济价值,当年即枯萎死亡,第2年竹林竹笋量极少,整片竹林逐渐衰败。在缺乏竹林的情况下,黄脊竹蝗也会对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产生危害。
  近年来,随着六安市金安区竹类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常发的黄脊竹蝗等病虫害给其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据2018年对金安区竹林的调查,当地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00hm2,其中黄脊竹蝗的发生面积占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的2/3(266.67hm2),主要发生在张店镇、东河口镇;发生程度重度、中度、轻度的面积分别为33.33、100、133.33hm2,对竹林的生长极为不利,预计2019年该区黄脊竹蝗的发生面积达333.33hm2[1]。为了做好金安区的黄脊竹蝗防治工作,现结合2018年防治实践,本文总结了其发生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控对策。
  1 生物学特性
  黄脊竹蝗为不完全变态昆虫,1年发生1代,一生主要经历3个时期:卵、跳蝻(若虫)、成虫。冬季以卵的形式藏在土壤中,第2年5月开始,土壤中的卵逐渐孵化,5月中旬至6月初这段时间是卵孵化的高峰期,6月下旬卵孵化结束[2]。5月中旬即可见到1龄的若虫,2~5龄分别出现在5月下旬、6月上旬、6月中旬、6月下旬。羽化开始时间为7月初左右,7月底为羽化高峰时期;7月中旬成虫开始交尾,高峰期一般在7月底至8月初,8月中旬开始大量产卵。若虫刚孵化时喜欢群聚,主要食用小竹或者禾本科杂草的叶片,如果在晴天孵化,则24h后开始往竹子上转移为害,若虫1龄末期到2龄初为其上竹为害的盛期,进入3龄后全部上竹为害。若虫在大竹上先为害梢端,3龄后逐渐分散到竹子其他位置。若虫集中为害竹梢,远远看去呈现出一片枯黄。成虫羽化后群聚,性器官成熟前的晴天喜欢迁飞,性器官成熟后雌雄虫开始交尾,之后雌虫集中产卵,交尾的雄虫在雌虫产卵后逐渐死亡。黄脊竹蝗的卵一般产在土质疏松、向阳的山坡土壤表层的3cm左右的位置。
  2 发生原因
  2.1 虫情监测体系较为薄弱 虽然六安市已经建立起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体系,经过不断的完善,目前该体系已经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整体来说具较强专业能力、经验丰富的预测预报人员仍相对较少,监测力量较为薄弱。基层的乡镇林业站在专业人员的配备上尤其不足,有的甚至由其他人员兼任,这样必然不能在虫情监测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加上监测设备未及时更新,多数还靠眼睛识别,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时效性不强。往往黄脊竹蝗严重发生后才发现,错过最佳防治实践,防治效果欠佳[3]。
  2.2 经营管理措施不到位 20世纪末前后,竹类市场火爆,毛竹的售价不断提高,经营毛竹的农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农户扩大了毛竹的种植面积,将原来竹林内以及周边混生的阔叶类等其他树种砍除全部种上毛竹,将混生的毛竹林变为毛竹纯林,大大提高了毛竹纯林的比例,降低了林间生物的多样性,弱化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不利于有益昆虫的生存,降低了竹林对病虫害的整体抗性水平,容易造成黄脊竹蝗等虫害的暴发。近些年来,毛竹的售价有所回落,加上人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竹林在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不明显,造成农户不再愿意对毛竹林投入太多,日常也疏于管理,难以及时有效地防治黄脊竹蝗。
  2.3 化学药剂使用不科学 以前黄脊竹蝗在毛竹生产中不是主要的害虫,属于不会成灾的害虫,而竹广肩小蜂是日常主要的虫害防治关键,以前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在虫害的防治上很多采用高毒、高效的甲胺磷等配制成药液注射到竹腔内,见效快,随着此种高毒药剂的多年使用,其副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一方面在灭杀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消灭了有益生物,另一方面提高了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为黄脊竹蝗等害虫的成灾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
  2.4 气候条件异常 近些年,受到温室效应等的影响,全球气候出现异常,造成气温变暖等,土壤中越冬的黄脊竹蝗卵大部分都不会冻死,大大提高了第2年卵孵化的基数,加上春季经常出现的高温干旱天气,为林间黄脊竹蝗的暴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 综合防控对策
  3.1 完善虫情监测体系 在目前已经建成的森林防控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在各基层配备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虫情预测预报人员,对于兼职的测报人员要在技术方面强化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森林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对虫情进行监测,准确预测森林有害生物未来的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防治工作。
  3.2 彻底清除林间土壤中的卵块 在土壤越冬的黄脊竹蝗卵孵化之前,采取人工的方式将卵块清理干净,一般其产卵的位置多是在竹子密度稀、土质较为疏松、地表杂草植被少、背风向阳的缓坡上,产卵位置的地面以及附近可发现很多黄脊竹蝗的残体,结合这些特征在林间挖掘寻找,降低来年孵化的虫口基数,也可在黄脊竹蝗产卵之前对林间进行全垦,创造不利于竹蝗卵越冬的土壤条件。
  3.3 科学优化竹林内的林分结构 多年的经验表明,毛竹与其他林分混交的林间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强,利于天敌的栖息、繁殖。因此,要对现有的毛竹纯林进行林分的改造,通过科学施肥、适当砍伐老弱竹、适当垦复、选留新笋等,林间的阔叶类树种尽量保留,并在林间的空地上栽植泡桐等树种,提高毛竹林的混交比例。
  3.4 切实加强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防控虫害效果持久等特点,因此对黄脊竹蝗的防治尽量选择生物防治的方法。一是以虫治虫。红头芫菁是黄脊竹蝗的天敌,其幼虫以黄脊竹蝗的卵为食,每只幼虫平均一生食用的黄脊竹蝗卵达到60~120粒,对竹蝗的防控有较好的效果,红头芫菁的成虫喜欢食用白花泡桐的叶片,因此可在毛竹林内适当搭配种植泡桐,引入红头芫菁,发挥出以虫治虫的作用。二是以菌治虫。白僵菌、绿僵菌等制成微生物制剂在毛竹林内喷雾,对防治低龄黄脊竹蝗幼虫有明显的效果,微生物防治受到林间温度、湿度等气候影响比较大。因此,可采取此种方法需要创造适合微生物孢子萌发的温湿度条件[5]。
  3.5 科学进行化学防治 黄脊竹蝗的若虫在出土后、未上大竹之前运动能力差,聚集在一起,对药剂的抗性能力也差,因此可在此阶段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黄脊竹蝗具有喜好咸味、喜闻尿味等,因此可用盐、尿與敌百虫按照3∶200∶1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液倒入竹槽中置于林间合适的位置,对成虫、3龄以上的若虫有很好的诱杀效果。如果若虫已经上大竹,可以选择杀虫烟剂在没有风或者风力较小的早晨进行熏杀,一般可将70%左右的竹蝗杀死,剩余未死亡的30%中多数也表现出反应迟钝、行动能力较弱等,大大降低了当年以及第2年竹蝗的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柴建源.金安区2018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2019年发生趋势预测[EB/OL].[2018-11-27].http://www.ahly.gov.cn/lygk/AHLJJ/CBXX/218930.shtml.
  [2]钟武洪,练佑明,张贤开.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保护利用[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5):57-59.
  [3]孙立峰,奚月明,居峰,等.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控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6(29):139-141.
  [4]高文利,刘军剑.黄脊竹蝗的综合防治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3):57-58.
  [5]程成武.宣城市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的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89-190.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5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