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爱-为教育撑起一片蓝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需要爱,也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了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黏和剂。”著名的作家雨果说过:“花的事业是珍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师爱又是师德的核心和精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其“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赢得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师爱是教师真心(对教育事业诚挚的爱)、真情(对学生无比关爱)的融合。同时师爱又是自觉的爱,是教师高度责任感的反映。他是发自教师内心的高级情感,不是出于某种私利的个人好恶。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期望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当然师爱更是理智的爱,是升华了的母爱。教师爱学生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盲目顺从,无原则的偏袒学生,更不是溺爱,而是理智的爱、冷静的爱。
  那么如何营造爱的氛围呢?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面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我们有必要发扬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蹲下来,做忠实的倾听者。首先:在管理上,真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一味的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他们。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把游戏引进教学之中,丰富他们的课堂。再次:在思想教育上,要以诚挚的感情打动人。很多时候,说服、开导不起作用,往往只有靠我们的爱心和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学生。只有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敞开心扉去接受学生,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赢得教育。
  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尚未成年向成年的过度期。他们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大都来自他们父母的。而进入学校后,他们期待老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的多重身份。然而,在我们中间,有些人做的还不够日臻完善。如:在教学上,面对众多的教育对象,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心理上,对差生存有一种偏见。在说话方式上,对差生太刻薄。在班级管理上,对差生一味进行严格的纪律约束。实际上,教师应向阳光一样,把爱洒向每个角落,用坦荡荡的胸怀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赏识他们,讓他们享受人间的温暖。我确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亲其师、信其教”的意识。
  把握爱的教育性,注重催化作用。教师有了爱,教师的智慧才能像春雨无私地滋润着幼苗和花朵;教师才能用顽强拼博的汗水浇灌着千古流芳的智慧之花、文明之果。同时,真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出现不同的心理状况,教师只有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师爱发挥在教育中的推动力。
  记得我们班上曾有一位学生,他功课不好,但在每次的考试过程中,有些同学东张西望,左顾右看,而他从未表现出这种行为。通过这一点,我确信他做事有着很强的原则意识,于是我私下找他谈过几次话,并想把班长的任务委托于他,没想到他欣然接受。后来,经过一些事实证明,他确实能够发挥一班之长的模范带头的作用。同时他的成绩也有了回升。仔细想一下,就这么轻而易举达到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的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指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打动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吧!在其中你一定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
  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的意图应隐藏在美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之中。”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绝对权威”的作用,如果要想真正的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就应去赏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就应该允许学生说“不”,甚至鼓励他们说“不”,让其充分地“表白”和“暴露”自我,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灵感”,开发其特长和潜能,促使个性自由的发展,为今天的教育勾画一幅美好的蓝图!
  走出爱的误区,领悟师爱的崇高。教师的爱是崇高的、深刻的。他要求教师以人格、文化、智慧、情感去影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感受,不是装模做样的平易近人,而是建立在平等和真诚的基础之上。
  在教育过程中,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靠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要以德立身,以身执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为灰烬,把毕生献给人民教育事业,献给学生。但是,在执教中,由于教育对象众多,多数教师只抓优等生,对他们付出无穷的爱,而差生被冷落在一边。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实际上,师爱是普遍的爱,是高尚的爱。师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公正。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尊敬的人。学生渴望老师给予他们爱,渴望尊重他们。更何况我们的差生呢?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对他们的压力,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得到老师的尊重,找回自信。即使在他们中间存有差距,教师也必须用同样的爱来对待他们。让教师真正成为他们的贴心人,让师爱成为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和黏合剂,
  爱是一名教师真心(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真情(对学生的关爱)的融合,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的;他作为师德的核心和灵魂,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关系着教育的成败与否,决定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教师道德修养的差异。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爱,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爱。教师只有毫无保留地施展自己的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赢得教育,并为教育撑起一片蓝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6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