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其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校园中存在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问题显得突出而典型,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帮扶体系 就业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17-0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了社会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的热点问题,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56万,从数据上不难看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好毕业生就业、择业问题将会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困难学生群体的分类及特征
  1.女大学生
  女性就业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女大学生入学的比例也大大提高。2016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36万,其中女生毕业生数量为188642人,占总毕业生人数52.9%。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明显增加,其特征总结如下:
  (1)自愧不如心理
  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女大学生容易在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文弱心态,这种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女大学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
  (2)依赖心理
  部分女大学生平时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很难产生决断,容易产生对家长和学校的依赖心理,从而丧失了择业的客观判断力,导致错失就业良机。
  2.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教育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国家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获得国家资助的家庭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更好就业,成为促进教育公平、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指标,其特征如下:
  (1)就业趋向过于现实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思想因素的种种影响导致其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往往注重企业的薪资待遇和家庭对经济的期望,从而影响学生就业观念及价值取向。
  (2)就业需求急迫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思想认识、经济压力等原因造就其性格内向、孤僻的性格特点,面对就业、择业时往往表现出急切的心理特点以及个人想摆脱贫困命运的强烈愿望,在面对考研这一问题时,贫困大学生首选就业作为他们谋求发展的唯一途径,进而加剧了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
  3.学业困难大学生
  随着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读书无用论”、“大学无用论”、“60分万岁”等一些错误言论左右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缺乏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因为学业问题而难于就业,这类大学生的特点如下:
  (1)大学目标缺失
  大学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强,部分大学生在经历高考后,误认为考入大学后便等于高枕无忧,这类学生步入校园后往往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误认为考进大学便不必再担心就业问题,因此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习态度不明确,从而在面临就业、择业的问题上裹足不前,影响就业质量。
  (2)意志力淡薄
  大学新生在学习初级阶段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但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很难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心理承受压力明显不足,意志力薄弱,思想上出现严重偏差,因而选择沉迷网络,旷课、逃学现象屡见不鲜,在就业问题上也抱有消极态度,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导致就业目的不明确。
  三、困难学生群体就业现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土木工程学院2017届本科生共有568人,男生456人,女生112人,截至就业末期,有102人未落实就业,其中困难学生群体83人,比例高达81.37%,女生为21人,占20.59%,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9人,占28.43%,学业困难学生52人,占50.98%,从数据上显示,在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当中,就业阻力多来源于困难学生群体,其就业现状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就业满意率低,自身期望不匹配
  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在就业竞争中一般不占据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企业的门槛也是水涨船高,另一方面,虽然就业困难,但学生中绝大多数自身的就业期望值并未因此降低,反而期望较大,因而就业满意率相对更低。
  2.就业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切实际
  多年来,土建类专业一直是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但受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影响很大,随着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影响,土建类专业的就业质量也在不断下滑,加之就业环境相对恶劣、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短期内市场劳动力的增长,势必加大了市场的消化程度,而大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他们的目标直指国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往高职位、高待遇的单位,自身定位不明确,因此就业形势依旧不太明朗,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得不到缓解。
  四、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对策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相关专业作为学校的主流学科,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基数庞大,如果无法保证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择业质量,将会给学校的长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个人理解:
  1.构建关注机制
  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存在困难毕业生比例高、人数多的客观现象,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就业工作大局,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和关注此类学生群体,不仅要从就业工作加大关注,更要从他们一入校便营造出关心、帮扶的良好氛围,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就业阶段等提供更多的成长成才服务,最大限度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1]。
  2.构建帮扶机制
  构建体系化的帮扶机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开展相应的帮扶对策,对于在就业、择业问题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就应引导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应加强职业规划指导,提供勤工助学等实践平台,减少因经济落差而带来的就业压力;对学业困难的学生群体,应组织师生加强学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信心,保证就业工作有效的进行。
  3.构建预警机制
  学校应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就业信息员制度,逐步筹建困难学生群体动态数据库,对于重点学生群体应及时开展一对一谈心指导,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就业提升计划,降低就业难度。在构建预警机制过程中,应把握分类指导原则,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提前预防,对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应尽力控制并消减其带来的影响,这便是构建预警机制的目的所在。
  五、总结
  本文通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困难学生群体就业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出于我国高校学生生源情况不一,高校层次和学生特点不一,所讨论的对策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在高校就业、择业工作中,如何解决好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高校、个人、家庭、社会的通力配合,对于在实际过程中面临的突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目前正处于理論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1]刘义.地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报业.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