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教学时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并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1-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06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生活结合,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所谓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思考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1]。
一、情境教学,引发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将知识点合理地串联,使学生清楚地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找准学习的起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例如,在进行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设置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境,可以是百货商店,也可以是文具用品店。学生使用手中面值不等的钱,到教师手中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教师让学生购买时自己找零,或者由一名学生扮演商店的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演消费者,在商店购买物品,学生自主完成活动。在这一情境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面值不等的货币,还可以明确商品在实际中的真实价格,在交易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应找零多少,使用加减法进行找零,并思考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似问题应如何处理[2]。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引入情境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实际生活。如“时、分、秒”的学习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与时间相关的情境。分数教学的过程中,可设计分苹果:一个苹果分成两半,如果分给两个人该如何分?一人分得二分之一。如分给三个人,每人分得三分之一。设置这样的情境,可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使其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结合知识点加以解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究,发展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进行图形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并展开教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同圆或等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直接讲授这个知识点,几句话就表达清楚了,但不能让学生对“同圆或等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一知识点经历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首先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如硬币、易拉罐罐底、瓶盖等圆形物体,在课堂中让学生对这些圆形物体进行观察,通过看和摸感受曲线和线段的不同,感受什么是“围成”。学生看见一个平面图形能够立刻发现“这个图形是什么线怎样形成的”,这就是数学的眼光。在教学直径与半径关系时,则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使他们明确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这就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测量及计算,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都得到一个固定的值,从而引入圆周率的概念。在对圆周率理解时可以进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由正五边形周长的计算逐渐发展到正N边形的周长计算,使用PPT帮助学生了解正N边形的边数足够多的情况下,N变形与圆无限近似,再根据圆形物体的直径与周长,得出一个圆的周长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加深了学生对圆周率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圆周率、圆的周长,计算圆形物体的半径,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周率的形成、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联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學习[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圆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不单单是圆的学习,几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原理,从而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循序渐进,推进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理论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新数学理论教学时要联系以往的理论知识对新知识点进行导入。例如进行四则法则运算教学时,要用加减乘除计算法则的知识点引入,并且给出四则运算的例题,由学生自主思考例题的解题方式并发现解题规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教师随机提问每组同学四则运算的规律是什么,并进行验证。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四则运算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点引入,询问学生在四则运算中是否能够使用简便的计算方式,让学生寻找四则运算中的规律。从而引入数字相加过程中可以变换数字位置,但减法不能变换数字位置的原理[4]。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四则运算相关问题,如在购买商品时,商品的价格是6元,如果给售货员10元,则会找回4张一元纸币。使用加减法的运算以及加法交换律,可以给售货员11元,这时售货员找回1张5元纸币。教师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深入发掘生活实际中的规律,主动进行思考,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归纳反思,深化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归纳容易被教师忽略,由于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反思,使得整个教学显得“好像差点儿什么”,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多维的教学目标是否都很好地达成了,通过几分钟引导学生归纳、反思、总结就可以知道。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是让学生先独立回忆本课的学习过程,可以查看课本和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巩固重点、难点,使其内化并形成个人收获,在小组和全班交流,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的归纳和反思尤其重要。例如: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题中的关键句找准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列方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可以利用如下问题引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怎样解决这一类问题?你能说一下过程吗?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我们可以按照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本课教学到最后想要让学生的思维上一个台阶,就一定要引领他们对整个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和反思,帮助他们提炼经验,形成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总之,“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可能。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在情境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更好地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并維持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在过程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6):9.
[2]易善思.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个数学题引发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9):92.
[3]潘国忠.在数学化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例谈[J].家教世界,2013(1):42.
[4]韩秀清.浅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的方法[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7(1):206.
作者简介:徐宇(1978.4— ),女,汉族,江苏宿迁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责任编辑 张宏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4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