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对45例患者的积极治疗,有7例患者因失血量较大而发生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另有4例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其余34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较为复杂,存在诸多危险因素,病死率较高,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减少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8..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指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损坏[1]。而消化道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会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较为少见,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故病死率较高。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53~82岁,平均(70.25±3.48)岁;胃溃疡史11例,高血压、糖尿病史15例,慢性胃炎史8例,长期吸烟、饮酒史19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22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给氧,保障环境安静,避免刺激,镇静止痛,同时采用扩张冠状动脉、降脂类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发生消化道出血或存在出血征兆的患者,停止使用溶栓药物、肝素等抗凝药剂,并充分考虑患者出血量。如患者出血量较少,在100 mL之下,血液循环稳定,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局部使用凝血酶、云南白药等,对大量呕血、血便患者,则可大剂量使用奥美拉唑,静脉滴注并持续泵入,待到患者消化道出血控制后,可减少剂量。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积心电图ST-T段,变化,如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等问题,需及时干预。
  1.3 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标准为:心电图检查st段抬高,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诊断标准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治疗过程中出现黑便、血样便,胃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或者出現胃液潜血强阳性或呕血现象。
  2 结 果
  45例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后,有7例患者因失血量较大而发生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另有4例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为24.44%,其余34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其治疗前后血压对比
  3 讨 论
  3.1 发病原因
  心肌梗死后的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治疗以及治疗后心功能下降会很大程度上造成患者消化道黏膜应激反应,并减少血液灌注,从而使心肌梗死发病后易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治疗心肌梗死的治疗难度。就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患者长期吸烟、饮酒会破坏消化道黏膜,并随年龄的增长,各种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2)发生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会发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交感神经变得兴奋,增加了人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消化道血管发生缺血症状,从而导致出血。(3)高血压、冠心病、急性胃黏膜病变、糖尿病等均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为此,有必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于年龄较大患者,多伴有各种疾病,当患者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时,要及时对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做到及时诊断,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2]。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及持续性腹痛等症状,一旦确诊要及时给予患者胃黏膜保护剂,并采用凝血酶、云南白药等止血药进行局部止血,从而改
  善患者心肌缺血,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患者死亡率。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伴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较为复杂,存在诸多危险因素,病死率较高,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减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盛丽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4-215.
  [2] 任 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探析[J].医药前沿,2013(15):164-165.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