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从科学设置预习思考题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变化在于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预习的好处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能扫除听课中的障碍;二是能提高自学能力;三是能提高记笔记的水平;四是有利于扭转被动学习的局面;五是有利于巩固以往所学知识;六是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独立阅读书籍的能力和习惯就成为中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既然预习是直接为教师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服务的,预习效果的好坏就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效果。预习好比打屋基,上课就像做房子;屋基没有打好,房子恐怕也很难高质量地建造起来。当然,预习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为例来说明当前语文课预习思考设置方面的误区:
  1、教师的调子定得过高。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往往都半途而废,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某老师在教读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一文时,出具的预习思考题如下:
  (1)给课前“预习提示”中的生字注音、生词释义。
  (2)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内涵极其深刻,而《孔乙己》这篇小说更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仅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要求其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恐怕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2、教师对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调子定得过低。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如探囊取物,容易使他们麻痹大意,对课文的学习产生轻视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老师下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而且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疑难时,束手无策。还是《孔乙己》的预习题,一些老师只要求学生了解生字、新词,浏览作品。这样的预习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动脑思考,其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3、预习提纲内容多,覆盖面大。有一位教师设置《孔乙己》的预习题达20题之多,试想一下一节课40分钟,如果你出一二十题,我想学生忙活一节课也不一定做完,又何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针对以上预习思考题的设置误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科学组织预习:
  1、教师要设计出科学、合理而有一定梯度的预习提纲,能让所有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把它完成。
  2、自主预习教师应对预习提纲中的疑难点有所提示,让学生能有个明晰的做题思路。
  3、学生做题时,教师要不断提醒他们抓紧时间,让他们有紧迫感。
  4、学生做题时,要先独自去做,对于容易的可以在书本上勾画出来,不必写出全过程。对难的,可以先做上标记,然后再查资料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放在合作预习中解决,不要在一个题上花费太多时间,
  同样是《孔乙己》的教学预习,我曾出具了一些难易适中的思考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预习题如下:
  1、查字典熟悉生字、新词
  2、请简单介绍作者鲁迅,并写出以前学过他的作品名称。
  3、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课文描写了孔乙己在哪些处所活动?②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如何?③你认为孔乙己的遭遇哪一次最惨?为什么?④你同情孔乙己吗?你觉得孔乙己有哪些缺点?
  这些问题的设置难度适中,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梗概,还考察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当然对文本和课标的把握也影响着问题的设置,面对陌生的课文,教师如能很好的設计预习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地(也可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开发其智力,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对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见识的增长,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就从科学设置语文课前预习思考题开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7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