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信息时代本科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信息获取手段,各类网络课程的崛起对本科教学既是冲击,又是机遇。本文在分析了一些本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后,指出可通过视频课程、情景模拟软件、各类数字化技术推动本科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探讨了云信息时代实体课堂的定位与走向,提出应利用实体课堂实现“高阶学习”过程,重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云信息时代;本科教学;教学方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掀起了信息时代的又一次浪潮,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跃于浪潮之巅,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多样而便捷。知识早已不是“王谢堂前燕”,“学富”再也无需“五车”衡量,仿佛只要动一动手指,瞬息间人类数千年积累的知识便唾手可得。这是一个网络资源同传统教育争相竞逐学生时间的时代,虽然高等学府依旧是人才的“兵工厂”与“储备库”,但是大学课堂已不是当代90后、00后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的唯一殿堂。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的迅速崛起使得优质本科教育几乎进入了免费获取的时代[1],无需拘于斗室、不受限于时间的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对传统本科教学既是挑战,又不失为福音。在这样的时代,大学课堂如何不靠点名留住学生?如何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本科教学形式?云端课堂的冲击下实体课堂的意义何在,将何去何从?都是云信息时代里本科教学中亟待探讨的问题。
  1.云信息时代本科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魂,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科教育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兴盛的作用不言而喻。本科教学改革的提出由来已久,之所以呼吁改革的声音经久不衰,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学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高校扩招使得“生远多于师”,课堂规模过大而教学效率低下;比如教学形式固定,师生互动少;又比如高校教师评估体系重科研轻教学,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科研之中而对本科教学敷衍应对。另外又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矛盾、以考试为本位对学生个性的忽视、毕业生无法达到就业市场的期许等,都是本科教学中老生常谈的问题。
  云信息时代里上述问题进一步显影放大,随着电脑、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活必需品,网络信息侵占着大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科教学旧疾未除,又添新患。“既然虚拟世界如此迷人,又何必费劲参加校园活动,更不必说本就‘无趣’的上课了!”大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据调查,各高校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高达60%[2]。学生不去上课,课堂出勤率自然就低,大学教师为了挽留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最“直接有效”的自然是层出不穷的花式点名手段,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学课堂点名俨然成了师生间道魔斗法的角斗场。即使成功将学生按在座上,保证了出勤率,放眼望去,又有多少学生在玩手机,睡觉,身若磐石心早就漫步云端!而目前本科学习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期末考试,教师为了保证毕业率而降低考试难度,学生仅靠考前突击便可通过考试,长此以往导致教学进入恶性循环的囹圄,尊严扫地,遑论效果。
  2.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本科教学
  并非新一代大学生不懂上下求索,而是因为本就尽显疲态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千禧一代”或“Z一代”大学生显出了拮抗性。新一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习惯于“碎片化”信息接收模式,偏爱个性化、体验式、弹性的学习方式。若能在教学中迎合新一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偏好新事物、思维活跃的特点及学习主动性,相信本科教学质量将有质的提高。而新媒体、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将为本科教学注入活力,为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找到新的突破口:
  首先,可合理利用视频教学或MOOC课程的“讲授”功能。过去动辄二三百人的课堂里师生难以进行互动,教学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效果较差,教学效率极低。如果将这样单纯的知识传授性教学工作移交给網络视频课程,则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都有了弹性,其主动性也将提高;教师也从日复一日的重复讲授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实体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的解惑之中,教学投入也将取得更大的收效。过去对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存的争议之一便是教学资源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难以满足学分制的核心“自主选课”要求,即要求同一课程在同一学期循环排课、多头排课[3]。这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传统教学模式来说自然可望不可即,在视频课程的参与下这样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若能合理利用视频课程来节约教师、教室等教学“蛋糕”,目前制约本科教学改革的很多问题势必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开发、设计各专业领域的情景模拟软件,并将其纳入教学之中。对于应用类专业学生来说,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其就业前景[1],对于某些工程学科,实践经验是其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本科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考试也以理论考查为主,又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致使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实践经验不足,教学与实践脱节。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未能承担职前培训职责,使得毕业生入职后难以迅速适应业务、生产要求。因此,在教学中纳入情景操作软件,例如经济学专业教学中采用股市仿真交易系统,地质学专业学生可采用三维模拟软件感受地质年代的变化等,对于大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都大有裨益;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运用各类数字化技术协助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微信、各类手机APP、新媒体等都可成为教学工具,对于大学生而言,日常与数字产品为伍,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也更符合学生的兴趣习惯。以外语教学为例,传统的外语教学以应试为目的,以识记背诵为手段,与语言的应用表达性学习规律背道而驰;传统教学由于外教资源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读写”能力尚可,至于“听说”便捉襟见肘了。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获取语言学习素材,可通过社交平台应用外语进行交流,可拍摄短视频进行自我展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突破了过去教学资源的局限。大学教师应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云信息时代本科实体课堂的走向
  虽然MOOC等网络课堂分担了传统实体课堂的教学功能,但并不能取而代之,在云信息时代,实体课堂依旧在本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科教育的功能甚至是最重要的功能并非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师长风采的感受、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渗透在专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等,都需要通过有温度的实体课堂来搭建。网络课堂将大学教师从三尺讲台解放,但教师依旧作为课堂的灵魂站在教室的某个位置,从“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以学生为中心”是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指的是以学生的当前发展状态为基础,明确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将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改变为强调心智训练与大脑发展的新模式[4]。只有当本就有限的实体课堂从过去繁重而单调的知识传授任务里抽身而出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才有实现的可能。在网络教学的日益普及的云信息时代,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实体课堂又应该作何转变,以何种形式呈现?
  答案可从基于人类认知水平的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的“分工”上寻找。人类的认知水平分为“记住、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种,其中“记住”和“理解”为低阶学习,其余四者为高阶学习[4]。教学中应将低阶学习过程留在“课外”,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等虚拟课堂完成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过程,在实体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实现进一步的高阶学习。实体课堂的形式可参照“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探索式、互动式的学习平台,使得高深的理论知识可感、可视;学生将以知识应用为导向,基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深入学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深层次地理解知识,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科研的教学作用也是升华本科课堂功能的另一条路径。通常高校教师在教学之外还承担着科研工作,掌握着学科的前沿动态,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将相关科研问题引入本科课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前沿科学进行思考,教师同学生共同探索科研问题,即研讨班的本科生化[5]。大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科研,可认知到其所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死的知识”,感受前沿科学的活力与魅力,拓展自己认识世界的维度与视野,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形成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知识系统不断更迭的互联网时代形成自身竞争力。
  4.結语
  云信息时代为本科教学阵营搭建了新的平台,为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要主动适应、理解新一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习惯,转变传统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惰性,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将课堂的互动式教学功能落到实处,实现“从物化的客观知识到情景性的人类智识再到个性化的内在认识[5]”的教学过程,共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蒲华林. 云信息时代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J]. 中国大学教学,2017.
  [2] 张华静,陈震. 河北省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智库时代,2017(07):203-204.
  [3] 李志义. 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J]. 中国大学教学,2013(6):6-9.
  [4] 赵炬明,高筱卉. 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7(8).
  [5] 徐国兴. 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7(05):16-23.
  作者简介:梁利,1972年,女,江西省进贤县,研究生,讲师,水利科学技术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