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某科自2007年至2017年86例吸入性损伤的患者临床护理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总结,针对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病人进行全面、有效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吸入性损伤患者运用正确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更深入探讨吸入性损伤的护理方法,为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吸入性损伤 护理 体会
某科自2007年至2017年共收治吸入性损伤患者86例,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合理的护理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86例吸入性损伤患者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某科收治的86例,均为吸入性损伤,年龄为7月-65岁,平均38岁。烧伤面积为3%-96%,平均烧伤面积为38%。其中轻度吸入性损伤的36例,中度吸入性损伤的30例,重度吸入性损伤的20例。
1.2护理方法
基础护理,有效的气道湿化,正确的吸痰,有效的套管护理等。
2 治疗结果
66例轻、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治愈出院。20例重度吸入性损伤,其中16例基本治愈出院,3例死于呼吸衰竭合并脓毒血症,1例由于坏死脱落粘膜堵塞气管套管引起窒息,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3 护理
3.1 呼吸道管理
3.1.1 气管套管的选择一般有两种气管套管,一种为一次性pvc聚酯类套管,另一种是金属套管,一般我們选择金属套管,因为金属套管佩有内套管,可以取下,清洗、消毒,避免痰痂和坏死组织堵塞套管。
3.1.2 内套管清洗、消毒 病人佩带的内套管应每4h取下用灭菌注射用水清洗、煮沸消毒,然后再用灭菌注射用水冲洗后及时放入,取出内套管时间不宜超过40min,以免管腔阻塞发生不良后果。一次性套管应每周更换,避免坏死脱落粘膜、痰痂阻塞套管。
3.1.3 正确有效的吸痰步骤为:(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内径应小于内套管内径的一半;(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应轻柔,一般吸痰时间为15-20s,一次未吸尽,隔3-5min再吸;(3)当气管内分泌物黏稠或呼吸道内有大量坏死黏膜脱落时,单纯的吸痰往往出现阻塞吸痰管,不能充分吸出黏稠痰液及大量坏死黏膜,易造成吸道阻塞,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甚至引起全身感染,危及生命[1],可予以呼吸道灌洗,一般每次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灌洗液(0.9%生理盐液250ml+庆大霉素8wu)20-30ml灌洗呼吸道,然后用吸痰管及时吸出;(4)彻底吸痰后翻身、拍背,促进有效咳痰,再行气道灌洗后吸痰;(5)气管内坏死粘膜在3-21天脱落会阻塞套管,因此,除有效吸痰外,应尽早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2 预防肺部感染
3.2.1 使用气管滴液 根据病情定时用0.9%生理盐液250ml+庆大霉素8wu,沿套管壁持续滴入(以3-5滴/分匀速滴入),或气管套管内口覆盖凡士林纱布。
3.2.2 氧化雾化吸入 采用短时间间断氧化雾化吸入法,每4h行氧化雾化一次,每次15-20分钟,用氧化雾化的目的是既可以起到雾化吸入的作用,也不会影响吸氧。
3.2.3每隔2-3h翻身、拍背一次,每次5-10min,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鼓励其咳嗽,防止肺部感染。
3.3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患者的气管切开后空气被吸入气道,失去了鼻粘膜对吸入气体的调温、调湿及清洁功能[2]。必须加强口腔护理,依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应保持气管切口敷料及周围皮肤干燥、清洁,每日更换2次敷料。套管口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防止空气中细菌、灰尘吸入。
3.4 拔管
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先半堵管,最后在全堵管,经安全堵管24-48h以上,如患者呼吸及排痰功能较好,不发热即可拔管,拔管后的创口一般不缝合,用凡士林纱布换药,拔管后24h后应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发现异常和不适时,要及时查看处理[3]。
3.5 心理护理
在患者的护理中,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不间断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认真仔细地跟病人交谈,安慰病人,获得病人的支持和理解,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情绪稳定,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和增强信心的理想效果。
4 讨论
呼吸道烧伤是烧伤患者中常见的合并症,对于吸入性损伤患者来说,如果护理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其预后,我们坚持执行责任护理,加强护理责任心,采取正确的呼吸道管理,有效的吸痰,预防肺部感染,病情平稳后及时拔管,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稳定病人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正确的选择、清洗、消毒气管套管等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沈平.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卡在预防痰痂形成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3,4(38):308。
[2]曲则丽.气管切开后继发气管内大出血死亡1例.护理研究,2005,1:147.
[3]刘春英、张玲、刘玉洁.气管切开患者堵管方法的改进,护理学杂志,2008,23(3):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1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