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竹文化景观在意境营造方面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津斑竹林景区以竹闻名,竹景观意境典雅,茂林修竹,画面唯美。但游览空间和空间氛围缺少竹文化景观表达与显现。以该景区为例,阐述了竹文化意境的主要营造手法,对新津斑竹林景区竹文化意境景观的营造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竹文化景观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斑竹林景区;竹文化;意境;竹景观
  中国传统的竹文化是一种符号文化,竹景观、竹制品和竹图像与不同中华文化相互融合,如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形成了竹文化的多元性。人们以竹为寄托,与竹为伴,爱竹、护竹、用竹,创造出了专属于中华文明的竹文化时代符号,使竹文化具备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如竹生活用具、工艺品、建筑和诗词书画、历史典故等。在我国园林的造景中,基本上都能看到竹文化及竹景观的元素,如利用经典造景手法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等与现代造景材料相结合;通过牌匾、楹联等为载体的景点;通过历史名人的诗词歌赋来表达竹景观意境等。如竹里馆、北京紫竹院、何陋轩等。
  意境营造是园林中最难以实现的,意境不是一种孤立的氛围或物象,其能够表达出景观创作者对于文化的一种解读和想象。通过对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利用建筑、水体、地形等的变化,使空间呈现虚实、曲折、动态的转变,来达到情景交融、美观大气的效果。诗词书画是一种典型的表达意境的形式,这是古代诗人们将景观和自身情感、寄托、理想相结合而创造出的意境景观形式。随着园林景观研究的逐渐深入,借用古代人们创造性的智慧,将竹有关的诗词、民俗、典故等元素结合现代化的艺术手法、美学思维和空间理念,营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意境景观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竹文化广泛应用于园林的造景中,但将其应用于意境营造还有待深入研究。竹子本身具有文化属性,用途广泛,形式多样,因此在园林的文化景观营建中尤为突出,而意境需要文化氛围来支撑,所以研究竹文化在意境营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相关概念阐述
  1.1竹文化概述
  竹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竹子与其他中华文化相互融合,所创造出的与竹子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竹在人们生活中,不仅普及物质生活领域,又内化到以生态美学、价值学为主的精神世界。竹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虚心、有节、坚韧的自然属性,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情感寄托、理想抱负相互融合,创造出了最为独特的中华竹文化。既有竹诗词、绘画、民俗传说所表达的竹精神文化领域,也有竹生活用具、农具、工艺品所产生的物质文化领域。
  竹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物质来体现,从狭义上说,园林是景观的物质载体,正是因为如此,文化的注入,决定了园林设计和景观营造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故竹文化在我国园林竹景观营造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意境营造
  《辞海》中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能够客观反映在人们思维中的造型观念。“境”是设计师营造的自然景观,“意”为观者所体会的情感,意境便是情景的一种融合,借助于物质景观,经过艺术手法和思维加工,增添文化内涵,引出观者的情绪,触景生情。
  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所追求的便是自然景观的意境,“意境”景观是园林造景中较为困难的造景形式。由一片地区所凸显的景观特征来表现其地区本身具有的文化符号,是导致地域景观差距的主要原因。在空间营造上,通过建筑、假山、水池等元素,以迂回求变、以小见大等手法,形成空间的韵律感或借用风、月、水等自然元素,从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来表现景观的意境。另一方面,人们将能体现地域特色、人文情怀的植物,如竹、梅、兰、菊、松等广泛的应用于园林中,例如从岁寒三友景观中,人们能够体会到其傲雪凌霜、虚心有节的精神,能够明确其景观所要表达的意境,松、梅、竹三君子的组合已经成为了竹文化的一种标志。这种感官体验依靠于我们的知识积累和竹文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在不同的区域,所记住的往往是具有深刻记忆点和文化内涵的景点,这是意境景观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2斑竹林景区及其竹文化表现形式
  2.1斑竹林景区概述
  斑竹林景区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南部,新津县兴义镇内,距离成都市区约25kin,距新津城区约9km,气候受四川盆地影响,呈现“春早、夏热、秋雨、冬暖、湿度高”的气候特征。斑竹林景区面积达10km2,核心区面积约2.5km2,地處羊马河流域,金马河和西河环绕四周,羊马河穿林而过,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由于有悠久的种竹历史而得名。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内植物物种、植被以及生态系统类型在新津地区乃至成都市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斑竹林内景观意境的营造依托于地域特色,以竹林、河流、楠木等形成自然、质朴的意境,大多为自然栽植形成的传统竹景观形式。
  2.2斑竹林景区竹文化表现形式
  竹子本身便具有深厚的竹文化体现,人们看到竹子,往往会联想到虚心、有节、正直和不畏艰难等品格。斑竹林从最初栽植大面积斑竹,到逐渐多样化的竹子品种,片植或群植了约20个品种的竹类,构成了斑竹林的景观底色,具备了良好的竹物质基础,这也是景区目前竹文化的主体展现形式。
  在斑竹林内还有以诗、楹联为文化载体的展现形式,这是其竹文化的应用形式之一;同时,斑竹林内也有以建筑作为载体和竹景观小品等的竹文化体现形式。但目前其竹文化的表现形式基本都是利用景观、诗句、建筑等间接表达竹文化的主题和氛围,缺少在竹景观上的直接表达和更加多元化的竹文化景观。
  3竹文化意境景观主要营造手法
  竹文化意境景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营造手法,本文受古典园林诗画写意手法的启发,结合其他园林在意境营造时所采用的手段,同时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竹意境景观文献和书籍,综合整理出如下6种竹文化意境景观营造的主要手法。
  3.1古典园林营造手法   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将自然山水融合于方寸之间,引发人们对于自然的喜爱之情,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受竹诗画的影响,古典园林竹意境景观的营造大多采用传统绘画写意手法,如“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结茅竹里”“竹石小品”等,利用竹本身的形态和美学观念,营造“人化的自然景观”田]。但受时间、气候、地域、季节等影响,不同地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或南方的烟雨秀美,或北方的肆意大气,“形”“神”的高度融合统一,是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特点,如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竹里馆、何陋轩等。
  3.2模仿与借代
  模仿是对自然景观的形、意、理、神的仿造利用,借代是对自然界风、光、雨、月等元素的利用,将自然的元素应用到现代生活中,与景观相结合,抒发观者的情感。模仿与借代是通过植物和自然元素不同方位、密度的造景搭配,创造出自然生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四季更替的自然景观。通过模仿与借代的手法能够将竹文化中的诗画意境体现出来,一般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下,不同季相的变化,会展现别样的韵味和意义,如“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的竹笋景观,便只有在竹子出笋的季节时,在特定情境营造下才能看到;“雨洗娟娟竹,风吹细细香”的意境,只有在雨季,借用风声、雨声来体现。在对爱情主题意境的营造中,便可以利用竹形、光影等进行调整,错落有致,形成心形,借用斑驳光影、竹子的四季常青来表达爱情的永恒和明亮。自然元素的借用,需要巧妙的艺术设计,将诸多元素融合,才能够真正营造出竹诗画意境的美感和动态感。
  3.3抽象与象征
  抽象与象征的手法可以将竹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一定的架构加工,并通过植物景观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人们的想象思考来展现更加复杂、广泛的文化内涵。其一,对能够体现人为情感的植物的利用,如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和竹子的虚心有节作为文化背景,利用“方寸天地”、“以小见大”等手法,通过空间的布局、建筑的应用,将景观的空间冲突感表达出来,形成意境的节奏和韵律。其二,通过叠加和重复的方法,将竹林与其他造景元素形成动物图案、道家的奇门八卦地势等,即美观大气,有赋予景观地域文化特征。以此手法营造的意境景观,一般是园林景观的核心景观之一,表达地域特色文化的缩影,多以历史典故、宗教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为主。
  3.4尺度与比例
  在意境营造中,尺度和比例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何种意境景观,都应该依据其功能和实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不仅为景观架设框架,也是空间美感的最大化。要营造竹诗画意境,在空间尺度和比例上要能够充分地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考虑在不同观赏地点,能够给予人们视觉的美感和冲击感。不同大小竹种孤植、群植、丛植和搭配造景都能够体现艺术性,如孤植竹一般设置在空旷地带,具有色彩对比,观看的视线距离以高度的2~3倍为最佳的比例。在意境营造中,竹文化一般通过建筑、工艺品、竹景观来体现,通过对景、叠景的比例控制,或高低有致、或前后错落,形成自然景观的层次美。
  3.5引导与延伸
  引导是通过景观要素、文字、地面铺装等有规律的指引方向和去处,而延伸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其一,是园林主题上的引导,让游者能直接领会到园林整体所表达的意象,再逐步延伸到其他景观文化层次。其二,引导与延伸不仅是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更多的是景观的更替变化、展示顺序、方位、距离等。可以说,这一手法是竹文化景区建设的关键之处,它是意境营造不可缺少的一环,竹径的大小变换、竹文化元素的加入、空间的层次和韵律都需要依据这一手法来实现。通常在意境景观营造时,园林空间的大小是限定的,要追求自然的氛围,则需要对竹径、山石、水面、植物、道路和建筑边界进行处理,如采用开放式空间形态,将室内空间向大自然延伸,使得不同景观相互渗透融合,这是园林景观整体“意境”的丰富。
  3.6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意境营造中空间层次递进和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景观中形态、色彩、线条错落而有条理的重复出现形成的,其体现在景观元素不同的组合搭配上,如高低、对称、大小、方圆、色泽等关系。竹文化在此手法中的应用较广,其一,利用竹子的材、形、意,搭配造景形成不同的组合图案,与水体、建筑、植物呈有规律的线形或错落有致的排列,展现景观的节奏和韵律感。其二,通过对竹诗画的意境形态和竹历史典故的利用,连续设置不同的文化景点,游者观看时,随着文化景点的逐渐深入,景观呈现不同的明暗、色彩、构型的变化,在整体画面上呈现连贯性,展现景观的节奏和韵律感。在营造时,必须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竹种选择上,需要注意植物和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手法来体现竹景观的意境美。
  4斑竹林竹文化意境景观的应用探讨
  为进一步丰富斑竹林景区文化內涵,继承和发扬竹文化精神,打造特色竹文化景区。以“意境”造景为理念,深入挖掘竹文化底蕴,将诗词歌赋、习俗典故等精神文化具象化,取其诗词中的意境加以现代艺术手法造景,创造别具一格的斑竹林特色竹景观。
  4.1岁寒三友
  主要以松、梅、竹三君子为主要景观,取其坚强不屈,傲雪凌霜之意,形成“岁寒三友”的竹文化景观,王安石有言:“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利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以其本身的文化氛围体现景观的意境,用奇石、修剪后的树形等,表现景观的空间冲突感,在尺度和比例上,以景观元素高度的2~3倍为最佳,能够给人以美感和代入感。在斑竹林景观营造时,一可在现有文化牌匾旁营造此景观,将两侧银杏换成罗汉松、雪松等,后为竹林景观,以梅花点缀,大气美观,以空旷感凸显景观意境。二可在桥后或湖中岛营造,以一片油松、雪松等为背景,在竹林的衬托下,点缀梅花,体现其傲雪大气之美,以水面的空旷和波涛借代
  4.2亭下幽篁
  “亭下幽篁”景观其意取自杜甫的名句“清晨止亭下,独爱此幽篁”,杜甫将苦竹视为卑微但清高坚定者,将赏竹、爱竹和颂人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出了止于亭下,独爱这片竹林的感叹。采用模仿和借代的手法,将人感觉到的印象转化为另一种观感,利用苦竹林、光影、雾气等自然元素,通过营造与竹亭之间的恰当比例,使其画面感凸显,拥有较强的景观表现力。通过引导和延伸的手法,在进入竹亭前设计曲面步道,加以美学构想,如何陋轩等;也可在小路两侧种植挺拔的雪松、水杉等,缓步而行,转角则到“亭下幽篁”景观,以空间的冲突感体现文化意境氛围。   4.3闲居笛钓
  此意境引用自有山水诗画大师之称的王维,“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乐府裁龙笛,渔家伐钓竿”,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竹画卷,其独得赏竹、用竹、爱竹之悠闲。此景观以人为主体,竹文化为基底,将人们用竹、赏竹之意境氛围直白地展现,以景入园,因趣止步便是此景最好的描述。通过模仿与借代的营造手法,将古人们悠然自得、闲逸舒适的氛围体现出来。在斑竹林大草坪一侧,营造休闲性景观,在竹屋四周栽植制作笛、竹秆的原材料竹林,通过对竹林、乔木林冠错落有致的调整,使其幽静成趣,展现景观的韵律和节奏感。可将制作竹笛和竹钓竿设为体验项目,用现代方式,回归古代生活,体验动手之趣。
  4.4露珠圆
  白居易的一句:“竹霈青玉润,荷滴白珠圆”是此景观最贴切的形容,竹霈玉润,荷滴珠圆,看上去单一的竹色,在诗人眼里却是格外的丰富。斑竹林水资源丰富,羊马河和金马河穿园而过,临水建楼阁,数丛翠竹生。此景观需要利用多种手法营造,利用模仿和借代,借用诗画意境,以竹建筑楼阁、窗框为观景点,以小见大,映着荷花、竹影的水面,远处翠竹成林,如同一幅山水画卷,生机勃勃。以楼阁为引导,水面为延伸,展现空间的广阔性。在尺度和比例上,可选用窗框呈景,选取四时之美景。节奏和韵律上,以青、红、褐、绿、白等多种色彩为基底,巧妙的植物空间组合,光、水、风动态元素和人工景观相映成趣,既具有传统意境,又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4.5竹醉十三
  此景观是对传统宗教民俗文化的体现,自南北朝起,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流域,已经有了“竹迷日”的习俗。宋人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说:“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此为情感意境的营造,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寓意与情感表达在景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景观的核心思维,将栽竹作为景观体验,如蚂蚁森林的栽树推广便是良好的社会体验。将竹醉日定为栽竹日,免费栽竹,挂牌留念,在这天可以开展少数民族常有的活动,例如“竹帽定情”“竹篮传情”“种竹示爱”等文化活动。也可定时地开展种竹活动,起到科普教育、文化传承、情感寄托的作用。
  4.6蒼梧斑泪
  斑竹作为极具盛名的竹类,其具有娥皇女英染泪斑竹的传说,“斑竹一枝干滴泪”广为流传于民间,又称“湘妃竹”。斑竹作为斑竹林景区的特色竹景观,可采用传统意境营造手法“粉墙竹影”“竹石小品”等来营造,利用引导和延伸的手法,将窗框作为引导,廊道为空间延伸,粉墙作为背景色,增加空间层次感,使观者的美感提升。再利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增添景观趣味,如绿竹呈排在墙后,藤蔓、竹竿等形成三角状、动物形状列于墙前,增添斑竹文化传说,体现空间分割而统一的矛盾感。
  4.7人间清欢
  “人间清欢”一词源于苏轼对最为喜爱的竹笋的描述,“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竹笋的美味在苏东坡眼里已经味道和精神的双重极致。如何使食笋成为一种景观意境,那便要依靠于建筑、工艺、植物的共同组合,所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来体现。其一,便是竹文化的外在表现,在门联、建筑以竹为主体来营造,体现竹文化氛围。其二,四季均可吃笋,菜品上可在现有基础上制作古代各地名笋菜,如《山家清供》中记载的“煿金煮玉”、“笋蕨馄饨”、“山海兜”、“傍林鲜”,满汉全席中的上品名菜“鸡茸金丝笋”等佳肴,均可增加其文化韵味和文化价值。
  5结论
  斑竹林景区竹意境景观大多依据地域特色营造,具有其一定的独特性,但在意境景观营造形式上还较为单薄。总结6种竹文化意境营造主要手法,使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更加密切的结合。但植物意境的营造还没有固定的理论和原则说明,选取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进行意境景观的营造,是符合现代园林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668.htm